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

第24集

三乘菩提的忍辱心决定(一)

由 正才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上一集最后说到这些大菩萨们的“忍辱心决定”,这个就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谈忍辱时都只有在生忍的层面,是对众生的不合理对待能够接受,最多只是这样,可是要谈到法忍可就作不到了;而且法忍之中还有不同的层次,单说最简单的二乘菩提的声闻道就好,还不说缘觉法;在声闻法中说名色虚妄,谈到色阴的虚妄,特别是讲五色根的虚妄,小孩子往往就不接受了。可是等到他六七岁时,看到隔壁老爷爷往生,虽然他还是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可是他渐渐会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死,也会想到:“那我将来老了,我这个身体也会坏掉。”所以他会知道说:“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真正的我。”可是他从此开始认定:“我能跑、能跳,能够跟人家说话这个觉知心我,就是真实的我,这个就是我。”他就认定这个觉知心为我。一直到后来学佛了,还是不肯死掉这个觉知心的假我。

可是 世尊在声闻法中明明说,这能知能觉的心是二法因缘生,也就是借着根与尘相触而出生的。但是觉知心这个名,还得与五色根一起缘于“识”才能存在;换句话说,是有另一个“识”出生了名与色,所以才会有这个觉知心。但这个觉知心虚妄,这就是二乘法最基本的法义——觉知心虚妄——识阴虚妄。但是声闻法中这个最粗浅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够接受?都还没有。表示他们于二乘法依旧不能生忍——不能接受。

我们几乎每一本书中都有说意识是虚妄的,又怕他们不能理解,所以举出很多种不同状况的意识来说明。他们说离念灵知不是意识,我们就举出来几种状况的离念灵知,从欲界定一直讲到非非想定,说这些都是意识,这些意识全都离念,并且这种离念灵知比他们讲的离念灵知层次更高,但全都是意识,都是虚妄!然而到现在为止,有哪个法师出来说意识或识阴觉知心是虚妄的?显然他们对于二乘法都还不能得忍。连最粗浅的二乘菩提这个法都不能得忍辱,那要再讲因缘法中的“识缘名色”、“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他们更不能接受了。接着要再讲不可思议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他们更不会接受的,这就显示他们是没有这个忍辱心的。

若是要谈到这个忍辱心的“心得决定”这个定力,就更不可能了。各位不要以为说,这个“忍辱心决定”很容易,其实这个定力是很难生起的。不要以为这个定力是指禅定,就算证得无色界定,从般若的“心得决定”这定力来说,证得非想非非想定那个定力也不算什么!能够对于二乘菩提所说的五阴十八界虚妄的法,获得忍辱心,能够心得决定,这个定的力量才大,这种定的力量可以令您永远不堕三恶道。可是证得非非想定的力量,得到了又怎么样呢?仍然不能出离三界轮回生死。那您说哪一种定力比较好?当然是智慧上的“心得决定”这个定力才好嘛!禅定的力量没什么用,是因为可能会由定生慢而造恶业,是因为得禅定者往往心中会起慢。可是你有智慧而且心得决定,产生了这个决定性的定力,会引导你不断上升,永离三恶道,这不是更好吗?所以这个二乘菩提的心得决定,那些凡夫大师们都是还没有生起的。然而经中所讲的这些大菩萨们可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因缘法的忍辱力,还有大乘法的忍辱力。

“忍辱”这一度很难修,一般道场说的忍辱范围很狭窄,最多只是谈到众生忍;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都落在五阴十八界里面,谈不到二乘法说的解脱界,更谈不到大乘法中的实相界,所以他们所能够说的菩萨六度中的忍辱度,就唯有在“众生忍”上面,最多再加上“我所之忍”,也就是教大家怎么放下啦、不要贪财啦、不要贪吃啦、不要贪名等等。然而真正的问题是“法忍”,因为法忍真的很难,当我们依于 佛的教导而说离念灵知是虚妄心,说如来藏才是真实心;但外面的学佛人或大师们都不能忍,所以他们要攻击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意识是常住的,你们否定人家,公开讲什么‘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都是生灭法’,你们是在谤法。”这已经表示他们对于声闻法的忍辱没有成功。

我们出版了这么多书,譬如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七辑讲了那么多,但他们还是不能于声闻法得忍;所以当我们说意识是虚妄的时候,他们是不能接受的;这就显示他们于声闻法没有得忍,所以他们的忍辱度仍然谈不上声闻法的忍辱,更不要说“心得决定”。

接着就谈缘觉法,外面讲因缘法的法师也很多,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实证?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因缘法。一直到 平实导师写《阿含正义》,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关联写了出来,大众才知道原来因缘法的实质内涵是这样啊!在这之前,一般人甚至大法师们,都以为十因缘、十二因缘只是增说与减说的差别。这是因为 佛陀有时把十二因缘增说为十八因缘、十九因缘、二十因缘不等,就是把它讲得更微细;所以十二因缘法增说时,还会说到“因爱有求”、“因守有护”,于是“因护有作”,就有刀杖与诤讼等等,那固然都是增说;但十因缘跟十二因缘的关系,并不是因缘法的增说或减说。因缘法的观行,如果不讲十因缘的话,末法时代不管谁修因缘法,都不可能成就;连断我见都不可能,更别说要成为辟支佛了!所以 平实导师在书中就另辟专章来讲十因缘跟十二因缘的关联,希望佛门四众都能如实了解十因缘法是什么道理。可是《阿含正义》所说的十因缘法,有多少人读后得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师公开承认说:十因缘法讲的“名色缘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圣教是如实说。表示即使他们读了,心里还是不肯接受,也表示末法时代所有大师们对缘觉法都是不能忍的。

平实导师特辟专章专节来讲因缘法,把十因缘的内容加以解释,说明有情之所以会有“老病死”,是因为“生”;之所以会“生”是因为“有”,乃至因为“取”所以有“有”;一直往前推溯到哪里呢?推溯到“名色”,但总要推溯说“名色从哪里来”的吧?如果“名色”之前就已经一无所有,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是“无因生”或者“他生”;除了“无因生”或“他生”以外,可以再加上一个:每一个人都是“共生”,由父母与四大为缘共生。然而 龙树菩萨早就讲过:【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卷1〈观因缘品1〉)名色不会是自生的,也不会单单是众缘就能共生名色,所以名色之前一定有一个因,否则三乘菩提就可以切割而变成互相没有关联了。就好像表面看来,禅宗的明心见性是跟声闻法、缘觉法没有一个共通之处,似乎都没有联结了,那么三乘菩提就支离破碎了;那么显然应该把二乘菩提切割到佛法之外,因为它跟大乘佛法就没有关联了。

声闻法灭了五阴十八界之后,入了无余涅槃,三界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可是并非断灭空啊!仍然有个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或者实际,是常住不变的。佛有说过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是“寂灭、清凉”,也曾经说是“常住不变”,如果是断灭空,不应该叫作“常住”,也不应该说是“常住不变”。可是明明 佛陀说,阿罗汉证的涅槃是常住不变的,正因为常住不变才可以说是“无我、寂灭、清凉”啊!如果是断灭空,有什么清凉可说?可是 佛陀明明这么说,就表示无余涅槃中的那个实际、本际,就是禅宗明心破参时所明的心。

那么缘觉法亦复如此,修学十二因缘法无法心得决定,原因就是不懂十因缘。所以几百年来修学因缘法的人很多,为何不能证得缘觉果?缘觉果同样是断五个上分结、五个下分结,同样也是可以在死时入无余涅槃的;可是为何那么多学因缘法的人,仍然不能断除我见呢?为何至今仍然落在名色里面呢?他们所谓的否定名色,并没有具足否定。他们否定名色时都只否定色阴,也许有人也把受、想、行阴否定,可是对于识阴呢?识阴中的六识心,他只否定粗意识以及前五识,但是细意识并没有否定啊!而他们定义的细意识是什么呢?同样是离念灵知,有人则认为直觉就是细意识,但这其实还是识阴六识具足,所以他们的识阴并没有死掉啊!哪里有否定名色?

这是因为细意识还是识阴所含摄的,所以对“名”还没有否定尽!甚至于也有人主张“名色虚妄”,可是他却又开示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处处作主的心,就是真如佛性。”但他所谓的真如佛性,全都落在名色里面;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已是六识具足、识阴具足了,正好是名色中的名啊!这表示他们没有真的把名色否定,仍然认定“名”是真实我,只是口头上说“名色是生灭法”,实际上还是把名色的大部分认定为真实法,我见根本就没有断除。他们因此落在名色里面,就不可能再往前去推究名色从哪里来;因为他们已经错把名认定是真实我,是常住不坏、是实相,认为那就是本地风光,认为这就是有情本来面目,认为这就是终极法,就不可能再找一个更终极的法了,所以他们都不会再往名色的前头去寻找真如心。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需要把名色的全部内涵不断地讲解、再三讲解;特别是注重在识阴上面来说明:识阴中的每一个识都是名所含摄。

接着还是要告诉大众:修学十二因缘法,把每一个因缘法都弄清楚了,仍然不能证得辟支佛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修学十因缘。十二因缘不断地修学,结果说:名色是因为往世的识阴不断地熏习世间法,所以才会有这一世的名色;往世的识阴之所以会在三界法里面不断熏习,是因为无明;但是无明的内涵是什么,竟然不知道。他们最多只是说:“无明就是因为我见、我执。”可是真要说到断我见、断我执的时候,他们却又不肯真的断,又说那清楚明白的心、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真如佛性,那正好落在无明里面,不离我见无明啊!嘴里面说要断无明,心里面却不肯断无明,本质上就是不肯断无明的人,所以我们只好继续说明无明是什么样的内涵,说明:无明不可能自己存在,无明是依于名色才能够显示它的存在,否则无明要借什么来现行?一定要借名色才能使无明现行,可是人死了以后名色消失了,投胎去了,那时无明是要寄存在哪里?难道会在虚空中吗?没这个道理!

无明是一世又一世连接着啊!就跟业种一样是一世又一世连接不断的!那么死后无明到底寄存于哪里?无明现行时就是跟觉知心、意根在一起,未现行时就和觉知心种子、意根种子同时存在如来藏中!那么死后呢?全部都一起储存在如来藏里面,投胎以后就带到下一世去了。所以说,因缘法探究到十二因缘而探究到无明时,从无明再检查回来,顺序是对的,并没有错!但为什么还是不能成为缘觉圣者?为什么依旧无法断那五个上分结,出离三界生死?因为他害怕,害怕说:“我如果把自己给灭了,无明全部灭了以后,未来世没有识阴这六个识时,就没有名色,那就变成断灭空了!”所以他只好从名里面再找一部分出来说:“这部分不是名,是真如佛性。”所以把识阴里面的离念灵知或是直觉拿出来说:“这个是细意识,是常住不灭的真如,不归属于名所摄。”于是他无法否定名色的全部,我见分明存在,死后只好继续去投胎而不能出离欲界生死。

这一集就先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成佛道!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7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