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第8集

化城喻品——诸梵请佛转法轮

由 正娴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为诸位观众菩萨们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我们再继续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的导读,下列经文述说如下:【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妙法莲华经》卷3)

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说明,这是说:从东方这五百万亿佛土前来的所有梵天王们,这样来请求 大通智胜如来转法轮。凡是有佛出现于世间,梵天王们所应该作的事情,就是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私心,因为如果诸佛转法轮,初禅天众就会增加很多,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他们请佛转法轮,只要佛应许了,他们就有大功德,这种情况一定会来请佛转法轮;所以只要有佛陀出现于人间的迹象,他们一定不会放过,这是增加功德与福德的大好机会。至于转法轮的目的,当然是度脱苦难的众生,而度脱苦难众生的方法,就是要让众生远离生死苦恼,当然得要开演实证不生不死涅槃境界的法道;这个法门究竟应该怎么修、内涵如何,当然应该要开演出来,让众生可以实际去修证涅槃道。所以,这些梵天王们一心同声说了偈来请求,大通智胜如来一定也会允许。

如来度众生当然是大慈悲力,如果不是大慈悲力,如来不可能出现在三界中度众生。因为从众生一无所知的开始,要度他们成为阿罗汉,就已经够困难了;何况度化成为阿罗汉以后,还要让他们回心大乘,在这之前就已经要作很多弘化的工作,那是长期而且没有企图、没有所得的辛苦事。这种辛苦的差事,在无数劫度众生到缘熟的时候来示现成佛,让众生成为阿罗汉以后,还没有休止,接着还要继续摄受这些阿罗汉们成为菩萨,然后帮助这些菩萨们如何次第到达佛地。这都要不断地摄受,不是轻松的工作,而且不是三五劫、一二百劫就可以完成的事,然而诸佛如来对这事完全没有任何的怯弱之心。

其实诸佛如来都可以在成佛之后就入灭(入地菩萨世世都有能力入无余涅槃),都可以不必再继续不断示现于人间度众生,但是众生不了解,往往诽谤说:“如来是要来跟我们争供养。”如来是来贪供养的吗?这真的叫作愚不可及!如来的弟子阿罗汉都可以不贪供养了,都可以把自己舍了出三界,而阿罗汉只是诸佛如来弟子之中层次最浅的人,上面还有诸菩萨;诸地菩萨都是要从阿罗汉位继续修学圆满成就,才能成为如来,怎么可能去跟这些外道们争供养呢?可见外道们是不懂如来的。且不说如来,也不说阿罗汉,也不说菩萨们,单说能够证得禅定的外道们,他们就可以不必与一般外道们争供养了;都已经可以生到色界天去了,何必来人间与外道们互争供养?饮食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粗重的负担。外道们不懂,所以诽谤说:“释迦佛来与争供养。”那真的叫作愚痴人。

到了末法时代的今天,也有一些弘法者跟他人诤论时,竟然脱口而说:“佛争一炉香,所以我争一口气。”诸佛需要来争那一炉香吗?只能感叹一声:“阿弥陀佛!”连佛法中的弘法者都还会这样讲,我们只能说,这真的叫作末法时期啦!连阿罗汉都不争了,菩萨更不争,诸佛还需要争吗?所以,这样的说法是不懂什么叫作“大慈悲力”,诸佛都是以“大慈悲力”,才会降生三界中。对诸佛而言,留在三界中可不是轻松的事;能够看到众生得度,才是快乐的事。诸佛菩萨根本不必来三界中受苦,可是为什么还要继续不断地来三界中受苦呢?都是因为大慈悲的力量驱动着,所以才愿意持续不断地来三界中示现度脱苦恼众生。

那么,从东方五百万亿诸佛土来的无量无数梵天王,共同请求 大通智胜如来之后,“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如来应许的时候通常是以默然的方式,也就是默许。所以,您们也看到《阿含经》里面有很多记载:有人来求法,释迦佛陀为他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阿含经》卷20)。终于从最基础的人天善法听到“出要为上”,然后转四圣谛法轮,听完以后证得初果,心中好欢喜,就会说:“请佛明日受我供养。”佛陀通常是默然应许。

佛陀如果没有说不去,那就是一定会去。这时候这位弟子自己在 佛前自誓三归五戒以后,赶快回家连夜备办,都是通宵达旦去准备的;因为要供养人天至尊,当然是要最好、最上等的饮食。所以往往半夜里都还在忙着上妙饮食等供养,有时若是恰巧大富长者或者很有善根的大居士前来拜访,就会觉得很奇怪:“这家主人是我的好友,为何这么晚了不睡觉还在忙?”结果发觉他在厨房准备饮食,不但精美,而且准备了许多,因为 佛陀的弟子也一并被邀请。好奇之下问说:“准备这么多饮食,是要请国王来宴席吗?”他说:“不是!我不是请国王,我是请佛来受供。”如果那位大居士、大富长者,是很有善根的人,一听到说“请佛受供”,单单听到“佛”这个字,他就会毛发悚然,头发竖起来了。

他才刚听到“佛”这个名称,就要问清楚:“为什么要请佛?”然后这位佛弟子就为他叙说 佛是什么样的人。说完后,保证这些大居士、大富长者,连夜就赶去 佛陀的精舍等候天明,他们想要赶快见到 佛陀。这就是说,佛陀因为是福慧两足尊,是人天至尊,三界一切有情没有人能与 佛陀相提并论,连诸天天主都得要恭敬地前来供养礼拜,何况是人们。所以,能够请得 佛陀默然允许,就会赶快回家去准备,一定是精致顶级饮食供养。这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可是“默然许之”以后,并没有立刻就开始说法,因为很多应该前来听法的人还没有来,所以“默然许之”以后,要暂时等一等。接着,不久以后还会有什么人来呢?

下列经文这么说:【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妙法莲华经》卷3)

好的,我们再来说明:前面说东方五百万亿国土的大梵天王,来到 大通智胜佛的所在;接着是东南方,一样是有五百万亿国土的所有大梵天王,同样看见了特殊的光明照曜着他们的宫殿。这种光明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所以他们欢喜踊跃得不得了。踊跃,是说兴奋到没有办法好好地站着,这才叫作踊跃。就像小朋友,如果说父母亲出远门,已经过了整整半年才终于回来,那小朋友看见的时候,一定不会站着说:“妈!您回来了啊!”他一定兴奋得又叫又跳,这叫作踊跃;一定是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定定地站着,这才叫作踊跃。由于这种光明从来不曾见过,所以大家生起了希有心,当然会互相寻觅来探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么这位大梵天王大悲,可能有听闻过,所以就讲了这些事情。当然要先为大家说明,来解除大家的疑惑:“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那么就提出可能的状况说:“或者是大德天出生了,或者是佛陀出现于世间了。”提出这两种可能。“既然以前都不曾见过这样的光明相,大家应该共同一心去探求,那当然就要往光明照曜过来的方向去寻找。不管多么远,乃至过千万亿佛土,也要寻找那个光明,要共同来探求。”当然,大悲梵天王可以预先为大家说明的是:“大部分的可能是因为有佛陀出世,大德天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少的,所以应该是佛陀出现在世间,来度脱苦难的众生。”

世尊接着又说:【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妙法莲华经》卷3)

以上是说,五百万亿的梵天王,他们乘坐各自的宫殿来到 大通智胜如来面前,当然同样都在衣裓之中盛满了天华,然后共同向西北方来推寻这种胜妙光明的来处,他们循着光明来到道场菩提树下,看见 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这些景况当然是跟东方来的那五百万亿佛土的诸梵天王所见是一样的。当然,他们来到的前后是没有相差多久的;讲经时,不是犹如十方环绕的电影,无法同时都放映出来;即使同时放映出来,当您不转动头部时,也只能看见前方大约九十度方向的影像,至于其他的地方也是看不见。可是,在经文中要详细叙述出来,就要分段来说明,所以就像写小说,镜头一转,来到哪一边又从那里讲起,其实有很多前后所讲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是同时正在发生的事。但是一一解说时,一定会有个先后顺序;所以先说东方五百万亿佛土的所有梵天王,东方讲完了再讲东南方。其实那个时间大约是一致的,因为 大通智胜如来放光的时候,不是先照曜东方再照曜东南方,而是同时照曜的,所以十方诸佛世界的所有梵天王,都是同时被那个光明所照。当他们前来时当然是大约同时,可是叙述时当然要前后分段来叙述;所以不要说东方的大梵天王与诸梵天王先来,然后东南方的才来。

这时他们大约是同时到来,当然也同样看见 大通智胜佛坐在师子座,诸天、龙王等等天龙八部以及人众都恭敬围绕,当然也同时看见十六王子正在请求 大通智胜佛转法轮。可是,东方五百万亿佛土的诸梵天王刚刚请求过,他们当然也要紧接着请求,不能不请求;因为这时随喜功德很大,不能放舍;所以一请求完,换他们马上跟着请求。其实是同时发生的事情,这个前提很重要。那么他们同样“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当然同样要请求 佛陀摄受开示,所以就说:“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这宫殿当然要献上,就怕 佛不收;只要 佛陀愿意收,您就赶快奉上去,因为这是很难遇到的机会。

其实 平实导师度众的时候,就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他以前在佛世时还只是一只鸟而已,但当时就衔了一小片沉香,供养了 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后,他不但可以当人,而且还可以开悟。就那么一小片沉香。您想想,供佛的福德、功德这么大,更何况以宫殿来供养,这福德果报可就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有三种胜:第一,福田最胜,佛陀是福慧两足尊,这是最殊胜的福田,再也找不到了。第二,施者胜,因为这供养者是大梵天王,他们本身也很尊贵的,所有初禅天的天主都是很尊贵的;然后他们本身也很恭敬心、很殊胜,这是两种殊胜。第三,供物殊胜,大梵天王的宫殿不是人间那种不清净的宫殿。有这三种殊胜,那他们未来世的福报一定无量无边;大梵天王们都很清楚果报怎么来的,就怕 佛陀不受,只要 佛陀受了,就像世间人说的“赚饱了”。因为这个福报无法想象,这是无量报,所以他们当然说:“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如果 佛陀不受,一定是他背后有什么恶事存在。有恶因缘,佛陀才会不受。佛陀如果愿意接受,当然要赶快奉上,所以他们都很恭敬、很客气地说:“愿垂纳受。”

好的,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谢谢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225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