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第123集

法华之第三安乐行法(四)

由 正龄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再来看〈安乐行品〉的第三个安乐行法。

上次我们说到“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因为 如来的境界及智慧,当菩萨们修行阶位越高时,会越发觉得自己不知道 如来,就越发恭敬 如来,所以 如来的境界并不是我们未成佛前,所能具足了知而想象得到的。而对“于诸菩萨应起大师想”,重点是要先定义清楚“菩萨”的内涵。对于凡夫菩萨、名义菩萨,不应该起大师想;而对菩萨摩诃萨的实义菩萨,则应起大师想,继而“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妙法莲华经》卷5)因为 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议,法的深广也难以想象,而十方诸大菩萨的境界不可测度;真的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时心量就会大起来了,这也是三归依时,应该归依十方三宝的道理所在。最后说到应当“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妙法莲华经》卷5)这是由于随顺法的缘故,为众生说法要恰到好处,应该要观察众生的根器,不同根器的众生有不同的说法方式。

接着来看各种根器的众生,及所适宜说的法,这在《法华经讲义》第十二辑307页。在《楞伽经》中,佛说有情众生有五种种姓:就是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及无种姓。所以依众生的种姓说适宜的法,对于声闻、缘觉与如来种姓的众生,就分别为他们说三乘菩提之法。但对于无种姓的人,要为他演说什么法呢?这类人既没有声闻种姓,也没有缘觉种姓,更没有菩萨种姓,是没有三乘菩提的种姓,既然没有菩提种姓,在五乘法中,就只能为他说人天乘的人天善法了,毕竟这也可以利益众生,让他们来世有福德。所以对于有钱有闲而身力不好的众生,可以教他们救济贫穷,再布施财物给众生;但有人有钱有闲也有体力,就可以教导他们再为众生多付出一点身力。他们可能不清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就得告诉他们:“这样行善可以有健康的身心,而来世也可以往生欲界天享福。”对于一般人来说能成为天人,那是很好的一个果报,就会努力去行善。

可是有的人不但是无种姓者,而且没有善根,那就连人天善法都不能为他讲,只能够为他讲“因果”:“造善业会有善报”,就为他说明为什么会有善报;而“造恶业会有恶报”,也为他说明为何会有恶报。对这无种姓的有情,就单纯为他谈因果,不能讲人天善法,因为他不可能乖乖听话去行善,一定不会的,所以只能告诉他因果律。关于因果的法听了,因为觉得我们说的法有道理,慢慢接受了,从此以后心性就可能开始转变,不再造恶业,也许过个几年,有一天突然想起:“以前听某人讲过,造善业有善业的因果可以生天享福,那我不如造一点善业也好。”也许他起心动念转变了,那时就可以为他开始讲人天善法。

可是依着诸佛常法,那个人天善法也只能为他讲到五戒十善,还不能讲禅定,因为这时候他还一心想着未来可以生欲界天享福,对于禅定是要远离欲界五欲境界的知见,是还无法接受的;因此有关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法,就先不要为他说了。这就是要观察他的接受度,一步一步劝诱,不能一下子讲太多。这意思是说,在说法的时候应该“不多不少”,“以顺法故”。也就是说,“法”是有层次上的差别,我们要随顺于众生根性:无种姓者就只讲人天善法;求生天享乐的人就只要讲欲界天法;求离开欲界不净境界的人,就为他讲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法;若是一直在造恶、不求善生、不作善事的人,就教导他因果的法。

在《阿含经》里面,佛陀说法时也都会观察众生的根器及因缘,凡是外道来问法,佛陀总是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都会先讲这三论。先告诉来求法的外道们:持戒可以保住人身,布施可以生天享福;如果还想要更高层次的天界,例如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得要将这三个法讲完了,观察对方接受了,然后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时如果对方听得懂也能信受,想要进一步学法,才会为他说明“五阴无我”,才讲这个声闻法,这时候都还谈不上佛菩提的。所以说,对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个原则是在基础上的平等,不是齐头式的平等。换句话说,众生的基础是什么,就依他们现在的基础,应该说什么法就演说什么法,所以“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的前提,是以他的立足点来平等说法。

最后两句:“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妙法莲华经》卷5)什么是深爱法?这一类人,不看讲堂或道场的大雄宝殿是不是金碧辉煌,好像皇帝的金銮殿一样;他们也不在乎山头大不大,纯粹是因为这个法如实可证,他们就进来了。这类人有一个特性就是“爱法”,是深爱妙法;如果只为他们讲一些世俗法,他们不爱听,可是如果为他们讲胜妙法,他们就爱得不得了,而且他们不怕听不懂,越是听不懂的越是要听。为什么呢?因为知道这是可证的,往往心里会想:“只要听久了,法就是我的。”有这样的认知。所以像这样的道场中,学人都是爱法的人,而且是“深爱法者”;像这样的学人,为他们说法时,不论讲得多么深,他们都愿意听,即使听不懂也愿意听。

这就像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周二公开讲经,多年来前后讲了《楞伽经》《楞严经》《胜鬘经》,以及《法华经》等这些胜妙的第一义谛法,对于一些比较晚学的人来说是听不懂的,但因为深爱胜妙法的缘故,学员还是每周坚持来听经闻法,这样勉强自己听久了以后,三个月过去了,甚至半年、一年过去了,终于开始听懂了。同修会里这样深爱法者真的不少,当然也有人稍微懈怠一点;想到来上课常常听不懂,难免会挫折而有所退却,有时候会请个长假再回来;但是因为听惯了胜妙法,对浅显的法或是相似像法,就很难接受,休息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发现一直留在会里学法的同修,程度都比自己好很多了;除非他确实有事不能再修学下去了,只要真的有心要修学正法,还是都会回来共修的。

就像前面说过,世尊为来求法的外道说法,一定会观察其根器、因缘,是有次第在说法。所以 平实导师开示,说法要作观察:什么时节因缘该讲什么法,什么时节因缘该如何将法作不同面向的思考,然后加以弘扬。有时得要大破,然后来大立;有时只是小破,方便摄受人家进来,然后作一些小立;有时根本就不破,就只是给他好处,让他看着就欢喜,然后就进来学法,这是要观察时节因缘。所以当某一种法,说到一个层次时该把它作结束,就作个结束,不能无限制地引申下去;否则就得像 文殊师利菩萨在大海龙宫里面,一部《法华经》讲上几百年、几千年,那不是人间的观众所能听闻的。所以必须要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层次来说法;而佛陀说法就是以这样的原则来说,不适宜说的绝对不说。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不论讲什么法,应该把握各个层次;当机者的层次在哪里,就讲到那里。所讲的层次如果超过当机者的层次,就不该讲;因为讲了对他们无益,反而使他们心中生起恐惧:佛法太深了,觉得自己没办法学,于是就退却了。所以对众生平等说法,而平等不是讲齐头式的平等,是应该依照众生不同的根器来说平等。面对的根器是应该讲到什么层次,就只能说到那里;不能吝法而不说,但也不能够多说;因为多说无益,可能还使众生觉得自己太笨、无法学这个法。那就不如让他先学浅的法,然后等他次第学上来,渐渐地缘熟了,再教导更深的法。

总结这四集讲的这第三个安乐行法,有几个应该注意的点如下:凡是为人讲《法华经》的人,都不要轻视于学法者,而为人讲解《法华经》时,对三宝也应该要恭敬,不能因为说自己能讲胜妙的《法华经》就觉得自傲,就对三宝不恭敬。恭敬于法很重要,因为真要懂得恭敬于法时,自然就会懂得恭敬于佛;同理,懂得恭敬于法时,自然就会恭敬于诸大菩萨。反之,如果于法不恭敬(对佛就不会恭敬),对大菩萨们也不会恭敬。这也就是说,不要歧视或看轻学法者;因为众生都还有胎昧,我们不知道他过去世的来历,而他过去世的修为还没有引发出来以前,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轻视于他,可能就轻视了大菩萨。另外,也不要以不屑的语气告诉对方说:“你对三乘菩提的实证根本没有希望、没有因缘、别妄想啦!”真的不要这么说,因为慧能大师不识字,可是慧能大师不但成为禅宗六祖,还讲了《六祖坛经》,这是因为五祖没有轻视六祖这位从南方来的不起眼又不识字的学子。所以说,“不轻新学”这个知见很重要。

因为还没有满足三地心之前,大家还没离开隔阴之迷,都还有胎昧。不只我们不晓得面前这个人是什么来历,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对于有心而来求法者,就该一体平等看待。如果能够这样作,表示这个人心中无慢;无慢的人就能够对三宝有恭敬心,就能够:【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妙法莲华经》卷5)所以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重点在于:弘法之师要有承上启下的观念;也就是对三宝要有绝对的尊重,向下则要起大悲想,这样来摄受众生。如果能起大悲想,摄受众生时就不会有身口意行的过失,让众生产生烦恼。

接下来是另一段经文:【“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妙法莲华经》卷5)

这段经文语译如下:【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像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在后世正法即将要灭失的时候,如果有能够成就这第三种安乐行的人,当他演说《妙法莲华经》时,没有人能够恼乱于他,而且可以得到好的同学,共同来读诵这一部经典,也可以获得大众前来听受,而大众前来听闻之后也同样能够受持,能受持之后也能读诵,能读诵之后也能为人解说,能为人解说以后也能够自己亲自书写;甚至于还教导别人,以及转而教导别人去书写经卷、供养经卷、恭敬经卷、尊重、赞叹经卷。”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示这个道理,就用偈颂重说了一遍:“如果想要为人演说这部《法华经》,应当舍弃嫉妒、瞋恚和慢心,还得要舍弃谄诳邪伪的心,常常要修行使自己的心地的本质变得很直爽。不可以轻蔑于别人,也不对胜妙法作出任何戏论,更不使别人对于法产生了怀疑以及后悔,而说‘你根本不可能成佛’。像这样的佛子为别人说《法华经》时,永远都是可以很调柔、很温和而能够安忍,而且起慈悲心来面对一切有情,心中不生起懈怠之心。至于十方世界的诸大菩萨们,他们是为了悲愍众生的缘故而行菩萨道,对于演说《法华经》的这种大菩萨们,应该从深心之中生起恭敬心来,认为‘十方世界这一些大菩萨们都是我的大师’。对于诸佛世尊,则应该生起至高无上的父王之想,把自己心中的憍慢心完全破坏掉,这样来为人说法时就不会有所障碍。演述《妙法莲华经》的第三个安乐行法,大约就是这样子,有智慧的人应该这样守护自心、守护众生心,一心一意来修这个安乐行,将会成为无量众生所恭敬的菩萨摩诃萨。”】

这意思是说,在未来正法即将灭没的末法时,演述《法华经》的真实义理是很难令人信受的;因为 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议,而现在如果对那些寡闻少慧的人,讲出 佛陀这种深妙境界,他们如何会相信呢?不会相信的结果,当然就会诽谤或抵制这位说法师。因此在那个时节要为人演讲《法华经》时,应当要修这第三种安乐行:本身要对三宝有恭敬心,别人就不会讥嫌于你;同时也要对众生有大悲心,作到能够让众生感受到我们是一心一意要利乐或救护他们的心意的地步,就不会受到他们的抵制。

假使对三宝不恭敬,有时候会让众生起烦恼;譬如中国禅宗有一些祖师诃佛骂祖,这样其实都不能摄受很多人的,而且还会被人看出虚实,而在后世被拈提。这也表示他们对于法的实质,没有很深入;对十方菩萨僧的实质,也没有很深入;对 佛陀的证量大多不知,所知只局限于他自己那个层次。这样对法的弘扬及度化众生而言,都是不利的。可是我们来看 克勤大师,及往上的五祖法演,还有更上一代的白云守端,他们都是过三关的人,可是他们没有人敢对三宝不恭敬。虽然说 克勤大师一生拈提诸方,可是他对三宝恭敬的不得了。这就是说,自己恭敬于三宝的时候,大众对他也就恭敬。如果认为明心证悟了就大事已毕,加上目空一切,自以为三藏十二部经都只是文字,而没有真正懂得经文的真实义理,如此心狂而为人教禅,很容易沦为狂禅,那就只会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无法再往上。

未完部分下次再来看,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27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