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第118集

安隐说法

由 正超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视频弘法节目,这一季所讲的主题是“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这一个系列当中,法义要旨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法华经讲义》作为蓝本,再加以进一步论述当中义理。这五集的范围,各位菩萨可参考第十二辑154至253页,欢迎各位菩萨能继续熏习这一乘圆教清净了义、究竟圆满而无上微妙的《妙法莲华经》。

上一集说到第二法这个“安乐行”中之“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这一集我们继续来说明。也就是说当你演述《法华经》时,不管谁来向你质难或者提出他的疑问,你都不用小乘法来为他们解答,都要用大乘法来为他们解说。这是因为小乘法最多只能成为阿罗汉果,如果是决定不回心的声闻人——简称定性声闻人,佛说这种人犹如焦芽败种,他的佛菩提芽已经烧焦了,他的佛菩提种已经毁败了,将来是不可能成佛的。各位菩萨想想看,定性声闻阿罗汉这是“人天应供”欸!结果在佛菩提道中却被说为焦芽败种。在历史上的焦芽败种是哪些人呢?就是第一次七叶窟内五百结集的时候,那四十几位的阿罗汉,以及其余三果以下的圣者和凡夫们,那些人就是佛法中的焦芽败种,因为他们决定不回心。所以在结集后于窟外宣读时,菩萨们听完了那一些不回心大乘、也未证得佛菩提果的阿罗汉与三果以下的声闻人诵出大乘经的时候,几乎要晕倒,当然要求他们要修改所结集的经典内容,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结集出来的经典叫作《阿含经》啊!“阿含”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可是四大部《阿含经》中共有两千多部的经典,里面明明没有成佛之道啊!但他们都不肯接受菩萨的请求,都不肯修改。菩萨们听了知道大乘经典被结集成二乘法,于是所有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们,大家跟随着 文殊、维摩诘等菩萨们,当场要求结集四大部《阿含经》的声闻人修改,但他们都不肯改,竟然还要继续把那些经典叫作“阿含”,所以菩萨们只好当众放话:“吾等意欲结集。”也就是说:“我们也要结集。”于是随后就有七叶窟外的千人大结集,那个规模加倍了,因此大乘经典的内容很广大而且深远,得要集合更多的人才能够结集出来。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声闻人的心性了,也可以知道声闻法不等于成佛之法——《阿含经》的内容不是成佛之道。因此在佛菩提中说那些定性声闻,即使他们是身为阿罗汉,是人天应供,佛法中依旧称他们叫焦芽败种,不值得赞叹。但是真正的菩萨遇到阿罗汉时都愿意供养,是拿他们当福田来种,从他们身上获得广大福德。而阿罗汉心中无所谓被种福田,因为他们舍报以后一定会入涅槃,不考虑未来世有没有行道的广大资粮,这就是因为他“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已经没有未来世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坦然受供;但菩萨就因此找到了好机会,供养了阿罗汉,未来世的菩提资粮就更加广大。在这件布施供养之中,菩萨本身叫作“施主胜”,因为菩萨从阿罗汉回心过来以后,解脱道的证量不下于阿罗汉;至于佛菩提道中的证量,就不是阿罗汉所能想象的,所以叫作“施者胜”。然后菩萨用丰盛的饮食或者是生活用具来供养,这又叫作“施物胜”;而受供的阿罗汉(人天应供),那叫作“福田胜”;因此施者、施物、福田三者俱胜,所以说菩萨未来世的福德,真的广大到不得了啊!所以菩萨看见阿罗汉的时候,一定会把握机会种这种福田,菩萨这样作才是真有智慧。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虽然菩萨心中瞧不起阿罗汉,但是依旧恭敬他们;可是心中是瞧不起的,因为他们的佛菩提芽已经焦了、败了。所以宁可用大乘法为任何人解说,即使对方所问的是小乘法,也用大乘法来解答他的疑问,让他对大乘法生起了欣乐的心;当他爱乐、欢喜佛菩提道的时候,你就度了一个菩萨发菩提心了,那你就可以获得超过度一万人乃至更多人成阿罗汉的功德。那么由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 佛陀交代说“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的目的是什么了,就是要“令得一切种智”,就是要他们将来可以成佛,这就是 佛陀对众生利益的所在。

所以法师说法,要帮弟子四众发起菩萨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帮人证阿罗汉的事都不重要,因为当他们证了阿罗汉以后,如果不回心佛菩提道,那你就失掉了这个弟子,你未来世成佛时就少了一分佛土。所以帮弟子证阿罗汉果不值得庆慰,帮弟子明心,生生世世不入无余涅槃,永劫修菩萨道,才是菩萨们应该要作的事。所以你要去帮弟子们未来证得一切种智,因此不是开悟就没事了,帮他们悟了以后,你还要传授他们一切种智,让他们在将来可以分证一切种智,就能使他们在未来世中一个一个都能入地,乃至将来他们都可以成佛。当他们有人成佛的时候,你早就已经成佛,不是吗?这就是你身为一个讲《法华经》的法师,应该要认知的大前提。

这就是说,当你对佛门内的佛弟子演述《妙法莲华经》时,你得要有一些分寸,这就是你应该要遵守的第二个“安乐法”,否则你讲《法华经》时不会平顺,常常会出事情。那这个第二个“安乐行”就是说,不乐去寻找或者演述别人身口意行的过失,或者说哪一部经典不圆满等等,也不要去轻慢其余的法师们。所以这个第二法“安乐行”,也就是针对演述正法的法师,而不是演述相似像法的法师们。例如,以六识论来取代八识论正法的人,那都叫作“相似像法”,就应该要破斥;而对于演述正法的法师们所说的法义,则不要加以负面的评论,也不要说别人有什么好恶、长短,就是不要说他们身口意行方面的过失。若是对于声闻人,虽然你不把他们看在眼里,因为声闻人不值得赞叹,但也用不着当众指名道姓说他们是声闻人,说他们有什么过失,也不必因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阿罗汉,就称其名称而赞叹他;虽然如此,也不对他生起怨嫌之心,因为你必须要留着一分余地,让他将来有可能回心成为菩萨,这个余地要预先帮他留着。假使你一直赞叹或者一直嫌他们不好,这两者都会使他们未来不想回心大乘,所以你要先预留这个余地给他们。如果能够这样善修这个安乐行,听法者就不会觉得你每一次说法都违逆他。说法时不管谁提出质难或者质问,你都用大乘法来回答他们,引导他们往大乘法的方向前进。

所以说这第二个安乐行法,它的原则大家要弄清楚,不要依文解义,然后拘泥于文字说:“你看这一段经文已经说了,所以不论外道怎么讲,我们都不能够讲他们的不是;所有附佛法外道,我们也不能讲他们的不是。”这样子那就是错了!如果那种说法可以讲得通,那 佛陀为什么要跟随六师外道后面,一一去广破六师外道呢?六师外道们不论去到哪一个大城,佛陀随后就跟着去破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称法义比 释迦牟尼佛究竟,自称他们的法能得解脱,宣称 佛陀的法不能使人解脱。然而他们说的都是骗人的,所以 佛陀以人天至尊,赤着脚跟随着六师外道后面,一个大城又一个大城去广破。但是 世尊的作法,并没有违背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因为他们是仿冒品——他们是阿罗汉的仿冒品、如来的仿冒品,是仿冒了阿罗汉,又仿冒了如来,当然就得要去破斥他们。就像密宗喇嘛教正好就是这样,他们明明是仿冒的假佛教,结果竟然说他们比你佛教的佛法层次更高。当他们仿冒了佛教以后,竟说他们比佛教更为高,那我们当然要破斥他们啦!所以这一个安乐行的大前提、大原则,大家要把握住,不要光看字面的意思。

接下来,世尊想要重新宣示这个道理,就用偈这么说:【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妙法莲华经》卷5)这是说,菩萨永远都是爱乐安隐的说法,凡是令人浮躁的、令人起贪、令人起瞋、令人起无明的,或者令人躁动的法,菩萨都不乐说,只乐于说令人安隐的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菩萨爱乐于“安隐说法”,也就是说,菩萨不夸大、不炫耀、如实说。而凡夫们是怎么样说法呢?他们会弄得场面好大、好大,每一年都要办万人听法大会,然后在这里办完了,又换去另外一个地方办;那里办完了以后,再换另外一个地方办。为什么要搞那么大的场面呢?目的是作什么呢?就是要造势啊!就是想要搞大名声,广求名闻利养。所以说法时不必招摇,安隐说法就好了,大家也觉得很宁静,而且能够真实获得法上的利益,这样就够了。

那么“安隐说法”的时候,世尊说应该“于清净地而施床座”。说法时不能不简择场地,不可以在不清净的地方说法;假使看见市场上很多人,就在市场中说法,那么这个究竟法就会被你贬低了。就好像诵戒一样,大家听戒的时候下面坐,而诵戒者却一定要高座,不可以站着,也不可以和大众一样坐在下面诵,得要尊重戒法。说法时也是一样,当你真正的在演述经典时,不管是哪一部经典,都不可以站着讲;因为你若是站着讲,这个法就被你在表相上先贬抑了。你一定要高座而说,这就是为什么讲经时,一定要高座而说,是因为尊重法。在古印度,国王接见臣子,他那个座位就叫作床;国王的座位很大也很高,有时候他觉得累了,可以把身子斜着躺与臣子们曲肱而说,那个就叫作床。有时候床没有床的样子,有时是在一面墙壁很高的地方凹进去一大块,四方平坦,国王就在上面或躺或坐,与臣子一起论事;而臣子就盘腿坐在下面,国王就坐在上面或者躺在上面。国王那个床座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以显示国王的尊贵,但那依然叫作床,却不是睡觉用的。这个“床座”的意思就是说,你为众生说法时所坐的法座,不可以寒伧,得要庄严。可是过犹不及也不可以,有人为了庄严就雕龙刻凤,后来就有人变成坐龙椅,坐在龙椅上说法了。所以有些寺院法师的法座是龙椅,那就不对了!法座是要庄严,但是庄严并不等于华丽。所以必须要在“清净地”,而且要“施床座”;不可以站在地上为人演说经典,演说经典的规矩一定要维持着。

接着说“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这句话的背景是在印度。北印度很干燥,夏天又很热,皮肤往往会龟裂。演说《法华经》时,说法之师总不能皮肤裂得一塌糊涂,或者干燥到一塌糊涂;不能以那个模样上去说法,所以要先「以油涂身”。当然在以油涂身之前,应该先要“澡浴尘秽”。以前的人澡浴时是怎么样澡浴呢?是用一块布,再弄一些草灰,来把身体的油腻擦干净,然后在河里面把它冲洗乾净。在古天竺时,跟随 佛陀出家的人都是这样子的,是站在河里面再把身上的草灰冲掉。大多是用草灰,后来好一点的时候就是用澡豆,也叫作无患子,这是一种滑滑的好像是豆类的树上果实,把那个树的果实从外壳榨出来用于洗澡。这就是说,古时天竺出家人,是用草灰或者澡豆把淋湿的身体涂一涂,然后再用水洗乾净,这叫作“澡浴尘秽”;然后才是“以油涂身”,要使身体看起来光明圆润,不要看起来干干瘪瘪的,人家一看就说:“这个菩萨这么没有福报!”对菩萨演说的法义就不太信受了,那可不行。

“澡浴尘秽”之后“以油涂身”,然后换穿“新净衣”。如果有新衣服是最好,如果没有,那至少要换穿乾净的衣服,得要“内外俱净”,内衣外衣都要换,才能够“安处法座”讲经说法。不可以一身臭汗,衣服也不是洗清净的,穿了好几天也上来说法,这样就不行;一定要换清净的衣服,然后要“随问而说”,假使不是讲经,而是为人说法时,当有人问问题出来,你就要为他解说。

接下来经文说:【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妙法莲华经》卷5)也就是说,如果有比丘和比丘尼,诸优婆塞以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当这些人来了,你应该要用微妙的义理,以温和的颜色、温柔的声音来为他们解说。换句话说,不要太严肃。讲经时面容严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令人畏惧不敢质问,就是让大家觉得这位大师高不可攀,使人不敢生疑而完全信受他,这就是他们面容严肃主要的目的。而不是脸色发青、讲话颤抖,而是面容严肃,就知道他的目的是要震慑众人。可是菩萨不是这样说法的,菩萨应该“随问为说”、“和颜为说”,别老是以为人家提出问题来请问,都是在质疑,菩萨没有这种心态。因此说,为人说法时应该要“和颜为说”,而且说的是“微妙义”,不能讲那些很粗浅的、言不及义的东西,随便就交差。你既然身为菩萨,要利益众生,本来就应该要这样子作。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乃至大官或者平民,他们只要有法义上的问题提出来,你都应该和颜悦色,而且“以微妙义”来为他们说明,不是随便交代一两句就算了,也不能把世俗法当作是佛法来为他们说明,这就是菩萨的本分。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说到这里。

最后祝愿所有的菩萨们: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2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