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菩萨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系列节目,我们想和大家再来谈谈“我见与边执见”的主题,总共分五集来谈。
为什么会想再谈到这个主题?是因为琅琊阁等人在网路〔网络〕上诽谤 平实导师的教导无法使人断我见,只有断边执见中的常见;而有关于琅琊阁等人这样的错误指控,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第121集与第122集,我们已经作了说明以及回应,显示学人在 平实导师法义正确无误的教导下,不仅可以断我见,也可以断常见,更能够断掉断见,所以 平实导师才是真正可以让学人双断我见与边执见的大善知识。但是,可能有些人对于“我见与边执见”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还是不太清楚,所以某些观念上可能还是会被琅琊阁等人所混淆,乃至被误导退失,甚至谤法就太可惜了!所以今天我们第四集就继续来谈这个主题。
在第三集最后提到重点是:第一,断我见证法眼净而心中能无所畏,同样也是要依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第八识真实法为前提才能成就。第二,断我见的法与断边执见的法可以并行,即便是先以断边执见的角度切入,在正确的观察下,不仅无损于断我见的功德,反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如果像琅琊阁等人只能执言取义,只在文字表面或事相上计度,自然无法真正解得无我真义。琅琊阁等人显然误会了圣教,以及 平实导师对于我见与断我见的教导,误认为 平实导师所说的断“我见”只是断除“常见”,而且认为只是在断除识阴的常见。
今天第四集里,我们再进一步说明辨正如下:首先,平实导师所说的我见,显然不只说识阴,而是包括五阴;且不只五阴,还讲到了六入、十二处以及十八界。这个部分已在之前有说明与辨正,这里只再举 平实导师在《大乘无我观》第8页的开示:【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借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离念灵知心——误认为实有;可是大乘法却不是只有讲二乘法的蕴处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讲的“空相”以外,也讲“空性”。】
从这段 平实导师的开示,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知道 平实导师对于断除我见的教导,函盖面不仅在五阴,也包括了六入、十二处与十八界的观行,同时也贯通空相与空性;而其中 平实导师特别把意识心的虚妄提示出来,正是因为这是目前修行者的普遍落处。琅琊阁等人实在是严重错会,且偏偏还自以为是地误导大众,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就法论法,继续辨正琅琊阁等人对于我见与常见的错谬之处。其次,琅琊阁等人对于常见范围的界定,有超过的部分,同时也有不及的部分,原因是对断我见无法亲证,只能在言语文字上打转,因此连带对我见也有所误解。
因为当 平实导师所说的我见,在指以五阴为常住不坏我时,并非单指这个五阴会在后世继续存有而说常住不坏,而是即便在此世的此时此刻,由于众生执取五阴是真实,无法正观五阴变异无常,念念变异非常住不坏,因此这样把现世五阴执取为常住不坏的真实我,正是我见所摄,不能只片面解读说这样是常见而非我见。也就是说,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时,就可以了解 平实导师所说我见,是在指众生以五阴为常住不坏我,尤其是以识阴中的意识为常住不坏我,称为我见;但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其实 平实导师在说明意识非常住不坏我的同时,也指向了意识是无常、变异、坏灭的我,所以是苦、空、无我,这不就是在教导学人断我见吗?所以 平实导师不仅教导学人断我见,同时也让学人断了常见,是我见与常见一起断,怎么会是只教人断常见而没有断我见呢?因为除了幼儿还未曾经历亲人死亡色身坏去以外,没有人会认为色阴是常久不坏,所以 平实导师道出关键处:识阴不是常住不坏我,所以受阴、想阴、行阴也不是常住不坏我;其中也同时道出了五阴是无常、苦、空、无我,一次双杀我见与边见。而琅琊阁等人不知关键处,又把我见、边执见切割分开,反而是将我见和边见的定义、内容切割到支离破碎而无法使人断除我见与边执见。
又例如在“相似佛法”的第122集,我们也曾经举出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11说【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就是在说五阴十八界诸法都是无常之我,所以不是常住不坏我,是不安隐、不断变易之我。而五阴十八界诸法,其中我见生起的源头便是识蕴,没有识蕴就不会将五蕴当作我以及我所;而识蕴的主体便是意识我,所谓擒蛇先擒头,最重要的便是抓住我见的源头意识我,不仅要看见这条蛇,还要擒住蛇头,才能断除我见与常见。因此 佛陀也说五蕴诸法“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正是在开示、教导学人双断我见与常见。
那么请问:平实导师说断我见就是不以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我,不也是教导学人双断我见与常见;所说与圣教一致,这样有什么过失呢?并且这段圣教中,佛陀也说了很多个“我”字,五阴十八界是无常我、非常住我、非安隐我、生灭变易我,如果依平凡世界的逻辑,只要说到“我”字就没有断我见,那难道连 佛陀也没断我见与常见吗?这是完全没道理的。因为虽然《阿含经》所说的常见主要是指对我在后世常在的见解,但是常见也同时依于此世当下分分秒秒将五阴当作真实我,是依于这样的我见而衍生,因此也可说这就是常见。但如果有人把“常住不坏”直接归类成常见,而不能正确理解常见与我见的关系,那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对常见的范围有超过与不及的部分。
最后,平实导师对断我见的教导,其实便是从无常入无我;因为众生的我见,不管是俱生或是分别起,皆以我为真,无始劫来受此虚伪熏习而使我见的势力非常强大,要让众生直接体会我是虚假并不容易。故如我们在阿含圣教中可以看见,会从教导五阴内容开始,并观察五阴无常开始,一旦确认五阴不是常住不坏,就能接受五阴非真实法;而对于解脱道的行者,可再进一步教导无常故苦,故而行者能更进一步愿意放弃对五阴我的执著,而更深入体会五阴是变异法,所以经过仔细的观行而不会把五阴或其局部计著为我、我所。如此自然不会落于常见,而同时知道有第八识真实法是常住不变异的缘故,所以观行的过程不会担心落入断灭或恶取空,正确观行后的结果自然能符合中道不落两边。
然而,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时节因缘不同,所以有时 佛陀只教导弟子观行五阴无常,而不再往下细说,弟子便得以断我见证初果乃至证阿罗汉果,得长夜安乐。例如《杂阿含经》卷7第17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法无常者当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何法无常?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卷7第173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过去无常法当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云何过去无常法?过去色是无常法,过去欲是无常法,彼法当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是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在。】在《杂阿含经》卷7从172到175经都只讲无常而已,也可让弟子断我见乃至证阿罗汉果,得长夜安乐。
又例如《杂阿含经》卷1说:【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由 佛陀“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句话的开示可以知道,从五阴无常的观察可以衍生其他各方面苦、空、非我的随观,当然同样都可通断我见乃至证阿罗汉果。
但淮河源说:【我见定义不足。萧居士所言的“我见”的定义,只是部分“我见”,而有更多的“我见”的定义未加阐述。】(〈淮河源:略辨萧平实居士在断我见实修问题上的法义偏差〉,琅琊阁。)淮河源和琅琊阁等人以六识论邪见为前提来谈断我见,则必定导致对于我见与边执见定义不足,最终将永远落入我见与边执见未断的窠臼而永无出期。而 平实导师乃是依八识论正义来定义断我见,这样断我见的定义才是全面完整性的定义;因众生执取五阴为真实我,就一定会把五阴当成常住我,所以 平实导师说明五阴无常、苦、空,故无我。而众生一旦执五阴我,就会落于边执见的断见或常见,常见者认为五阴是常、是真实,会至下一世,所以 平实导师说五阴不是真实我,是虚妄我、是假我,尤其特别告诉众生:识阴的第六意识不是常住我,是虚妄我、是假我,不能至下一世。或因众生认为五阴只有一世,下一世就没有了,就成为断灭见,因此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七辑书中特别指出:《阿含经》说有本际、实际、识,证明《阿含经》也是八识论。所以 平实导师依《阿含经》说五阴无我,而灭尽后还有另一法的存在,叫做本际、识等,因此才可说五阴无我而又不落于断灭见。
实际上,平实导师对于五阴各层面,乃至十八界与十二处等已多所讲述,自是淮河源等人无明遮眼,以偏概全。就算琅琊阁等人把我见分析到如何如何,最后还是无法断我见,因为连“我”都讲不清楚,如果在世间不能说“我”认为,只能说无有一个“我”认为怎么样,或是“无我”认为怎么样,或是……认为怎么样,那到底“谁”认为怎样?老板应该认为这个人有问题,话都讲不清楚,连你、我、他都不会分,很快就被开除了。而就算是在佛法中修行断我见,也要能分辨五阴我是什么,如果连五阴我这些种种“我”都不能分辨,也不能为众生说明,又如何能断我见?正因为五阴是无常我,所以是虚假我,所以不是真实常住我,所以是生灭变异我,这些种种的五阴我都不是我,所以说无我;既然是无我,必然是没有实质的我,所以说空,所以是生灭空;既然是生灭空,必然会有坏苦,所以一定会有苦等等。甚至如《阿含经》中有时 佛陀只说观行五阴无常而已,就可让弟子断我见乃至证阿罗汉果,得长夜安乐。
只要观行五阴无常的道理通了,其他的苦、空、非我的五阴观行,也等同于可以如理贯穿透彻。但如果自己无法举一反三,却反而责怪 平实导师的我见定义不足,那么在某些经文中,佛陀有时也只说观五阴无常、非常住我而已,难道 佛陀也对我见的定义不足?因此,对于钝根的人要全部都讲,都观行完才能断我见,有些利根的人讲一点就断了。请问琅琊阁等人是自认为钝根人,才作这种要求吗?要全部一一细讲过才能断我见。若您自认为是钝根人,则您可去阅读《瑜伽师地论》之〈声闻地〉,全部去观行;或是您认为所有人都是钝根人,必须要全部讲才能断我见呢?何况 平实导师几乎所有著作都与断我见有关,而且 平实导师在增上班《瑜伽师地论》课程也全都讲了,不也都全部讲了吗?只是有时偏重于末法时代的众生,特别以意识为常住不坏我而无法断我见,故特别强调意识非常住不坏我,特别讲这一点帮助众生断我见。琅琊阁六识论断见者岂可断章取义,诽谤 平实导师只讲断常见,并未讲断我见呢?
此外,即便我们很粗略概括地假设,平实导师所说的断我见只是断常见的话,也就是姑且简化认为“五阴常住不坏”就是“常见”的话,那么相反的主张“五阴非常住”是否一定就是“断见”?倘若如此,那么显然经论中诸多圣教恐怕都变成了断见,因为五阴无常正是圣教所共许;也就是说,不能片面解读佛法与圣教。而南伽他又评论说:【如果一个人在讲述如何断我见的法义道理之时,他所说的核心法义概念都已经错了,那么这个人肯定是没有断我见的!】(〈南伽他:我为什么判定正觉同修会萧平实居士属于未断我见的凡夫?〉,琅琊阁。)以上南伽他这句话正好送给他自己。
所以第四集我们总结来说:平实导师所说的断我见以八识论正理为前提,在本质上即能真正断我见,同时也能断尽边执见。琅琊阁等人以六识论邪见为前提来谈断我见,只能执言取义,于断我见的根本道理不能信解,也无法对五阴虚妄如实观行;其实他们的说法才是混淆断我见,以相似佛法危害学人,因此我们也必须加以辨正来厘清佛法的正义。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说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