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

第115集

意识具善恶无记三性

由 正國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意识具善恶无记三性”的相关法义,因为意识有三性之体性,所以我们就可以透过正确的修学方法,让意识的善性力量逐渐增强,恶性的力量逐渐减损;而我们同时也要了解并不是有情的八个心都具备三性的体性,了解这个道理,在修学上才不会认错方向。

在佛法里面,圣 玄奘菩萨的《八识规矩颂》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这里面就用“三性三量通三境”来描述第六识,也就是第六识是具有善、恶、无记三种体性的,称为三性;而且意识所缘的境界包括“现量、比量、非量”等三量,同时意识可以了别“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等三类境界。所以意识是与三性相应,而且其了别能力是非常猛利广泛,所以意识是我们修行的关键。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要是以意识的三性为主。我们先来看在《胜鬘经讲记》第六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如果无记是心的本性,意识就不该会有喜怒哀乐;假使善就是意识的本性,那就变成人性本善说;如果说不善是心的本性,那就是荀子的性恶说;……但是意识心有时候会处在非善非恶的无记境界中,所以同样一个意识心而有无记、善、恶三性,正好是意识。】(《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89)也就是说,意识心是具有三性的体性,但是因为因缘或境界的不同,就有可能会使相应之三性发生转变,譬如造作恶业时,意识心是与恶性相应;但是当他发现是错误而生起惭愧心时,就转变为善性,因此意识是会与三性相应,不是都是无记性的。

而《胜鬘经讲记》中之所以会有这段开示的出现,是因为有位六识论者,他在解释《胜鬘经》中的“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自性清净心当成意识心来解释;同时他引用某声闻部派佛教论师的说法,而说“无记是心的本性”(《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53)。这是因为他不信受这个具有“无覆无记”体性的第八识,而《胜鬘经》中开示的“自性清净心”讲的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但是六识论者不承认第八识,那在解释《胜鬘经》的时候,只能说意识是自性清净而本性是无记的,那这样就会造成法义上的问题,因为违背意识是三性相应的正理。同样的,在圣 玄奘菩萨所造的《成唯识论》卷5中也很清楚地开示:【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谓善不善俱非性摄。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也就是说,六识祂是具有善、不善与无记性的,而论中所说的“俱非”,就是“非善不善”或者说是不可记别善恶,也就是无记。而一般在谈善恶性时,主要是以意识为主,因为前五识只是跟着意识来说善恶性,主要谈的三性还是在意识上面。

在《显扬圣教论》卷5中,对于善与恶有这样的开示:【问: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问:何义、几种,是不善?答:感后苦果义,及起恶行义故。……复有余义,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故是善,与此相违义故是不善。】也就是说,如果会感生未来之可爱果报,或者能够对治及断除烦恼与苦的种种法,都可以称为“善”;相对的,如果会引生未来的苦果,或造作恶行伤害自他,这些法就属于“恶”所含摄。而善也可以说是行为上面没有过失,或者是可以对治过失的法,也包括可以随顺功德出生的种种法;相反的,就属于恶所含摄。而善是可以在世间法上面,或者在出世间法上面,譬如一般人修十善业可以感得可爱异熟果报,或者修学三乘菩提可以对治与断除烦恼、增长智慧等,皆是属于善所含摄,而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就是相应于善性了;而相对的,恶或无记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依众生五趣轮回的道理,也可以知道意识是与三性相应的,因此每一个人无量劫以来,都曾扮演过许多的角色。

如果是以人趣来说,能够取得人身,基本上是因为心性符合往生人趣的条件,也就是在《楞严经》中所开示的“情想均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意思就是说,在面对事情时的理智与情执上是相当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基本上不太会去伤害别人,也有在行十善业,但是有缺漏,做得不是很具足。譬如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的开示:【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也就是说,能够成为人,实际上也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福报,及心性上面至少是“情想均等”;因此,如果十善业做得很好,那就有往生欲界天的福德了,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要出生到欲界天并不是靠谁的允诺,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行善累积福德以及有相对应的心性。

又譬如在《楞伽经详解》第七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彼五趣者,谓于天界、人间、畜生、鬼道、地狱中受生不断。……谓其心与彼众生道之心性及万法相应,舍寿之后必定趣彼,续生于彼,故名为趣。】(《楞伽经详解》第七辑,正智出版社,页107。)也就是众生的心性如果转变了,就有可能转变他投生的趣别,那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众生并不是随便可以得到人身,能够投胎成为人,他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因此只要是出生为人,他基本上就能够被引发出一些善性出来。因为本身就有这样的种子,而当然也会有一些恶的种子可能被引发出来,或因熏习而增长;所以在某些因缘环境之下,同一个人他的三性是会随着因缘环境而转变的。譬如菩萨观众生苦能够引发而生起慈悲之心,或者如一般人看到别人的苦难,也能生起恻隐之心,所以众生的三性是可以随着因缘而转变的,包括有时善、有时恶,或者经由修学正法而增长善法、损减恶法。所以在古代,孟子也观察到人趣的一些心性特性,所以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中,平实导师也开示:【也就是说,身体和支分有一个相同的模样,所以心想就会大致相同;而正常人都不外于这个模样,这个模样就是人类的众同分。】(《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页107)所以人趣的众生一般就是会与三性相应,而且也有基本上大致相同的心想,所以可以互相有效地沟通及有共同和谐的群体生活;而如果后天有较好的教导及熏习,那善法的力量就会更加被引发出来,而有较大的势力。因此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的说法,都只是看到局部而已,因为欠缺完整的生命心识架构知见及对佛法正理的了知,故只能够观察到部分的现象;因此,正确地说法并非人性本恶或本善,而是一般人的意识都是具有三性的。

所以我们在经论中也常见有佛菩萨教化恶人的内容,令其善心生起;或者有人原本是为善居多,但被恶知识教导之后,就造作许多恶业,所以应当远离恶知识而亲近善知识。而众生之意识心如果不是与善恶性相应,属于非善非恶,那就与无记性相应了,但不能说意识心的本性是无记性的。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2中开示:【无明为缘,先于诸有造作增长种种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动行,引发摄受种种生身种子差别。】上述福行与非福行,基本上就相对应于可以感生可爱与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不动行就是修诸禅定。也就是因为无明缘行的关系而造作诸行支,而依据诸行支的不同,就能够引发未来世出生不同五阴身及相应法的种子势力,所以在舍报之后就会往生至相应的趣别。这也代表,其实我们平常在诸行当中,就会熏习或引发各种相应的种子,所以这也是提醒我们必须要非常留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走过必留下痕迹”。相对的,这也表示意识的体性是可以转变的,才能与不同种类之行支相应,因此意识心是与三性相应,而非本性是无记性的。

事实上,众生在造业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善恶间杂的,所以有一种业称为“黑白黑白异熟业”。也就是说,有人在造业的过程,譬如说他在行善,可能一开始他发起了善心的意乐,可是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他因为众生的抱怨或其他原因,而起了瞋恨心或辱骂对方等,但是他还是完成了帮助众生这个布施的过程;或者有人发心布施,但是布施之后,心里生起了悭吝心而追悔,在经教中说这样的状况,其异熟果报就会“先虽富乐,后还贫苦”(《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因此,在行善的过程中,他的意识心是善恶间杂的,当然将来引生的异熟果报也就不同了,这也就是属于“黑白黑白异熟业”。以上也说明了意识心即使是在同一件事情上面,也还有可能是有善恶性之转变的状况。

而如果是在其他趣别,则其熏习与人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譬如在《大宝积经》卷72中开示:

彼人若从饿鬼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常求财利、乐不净食,见他资产便生妬嫉,复于他财生己有想,见他受用便生悋惜。……饿鬼已前作人身时,修行积习悭贪之法,……彼业力故生饿鬼中,与诸饿鬼久居住故,行饿鬼业,彼从饿鬼终已,由有习气饿鬼行法,是人得人身已,闻如是法,见己身行,应当自知,……。

也就是说,如果前世为人时,常与坚固的悭贪心相应,舍报之后便转生饿鬼道,而在饿鬼道时与他在一起的也多是饿鬼道众生,因此在沦落到饿鬼道之后,所熏习之法也多是与饿鬼道相应之法;后来如果因为业尽,或蒙佛菩萨慈悲救度接引而出生到人间时,此人身上之饿鬼道相应的种子,势力仍然是存在的,因此虽然已经获得人身,但是较一般人会有较强的贪利与悭贪心,会显现一些饿鬼的习气出来。因此,如果具备正知见者,便可以自行观察而知道自己的问题及来处,也可以应用正知见来渐渐对治与修除这些不好的心性。

所以从上面的说明,也让我们更能了解意识是与三性相应,并且可以因为修学而逐渐转变这三性的势力;而到了究竟佛地,如来的种种身口意行就都是属于大慈大悲的体性了,全部都是为了利乐众生,所以说到了佛地,就已经属于“纯善”,而不会与恶性与无记性相应了。而在上述所引《大宝积经》中的开示,也让我们知道:下堕三恶道之可怕,以及要出离之困难,因为在三恶道中,常相处的对象就是三恶道众生,而常熏习之法主要也是三恶道的法,因此要转变心性而出离三恶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在八个心里面属于无记性的是意根的“有覆无记”与如来藏的“无覆无记”,因为要能够有办法判别是非善恶的心,才能是属于有记性的。意根的慧心所低劣,而如来藏不缘六尘境界,故这两个心都与善恶性不相应。而这个道理用百法来说明就可以很清楚,因为如来藏不与了别六尘境界的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而意根只与五别境心所法的慧心所相应,而且其慧心所低劣,所以意根与如来藏都是无记性的;所以,不能把如来藏无记的体性套在意识上面,而说意识心的本性是无记的。相对的,意识具有完整的五别境心所法,能够清楚深入地了别六尘境界,并且有非常猛利的思惟分析与判断能力,因此说意识是与善恶性及无记性相应的。

另外,在百法中的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有十一个善心所以及二十六个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心所法,也就是百法是以非常完整及细腻的方式,来描述众生的心识的架构与运作方式及可能的三性组合。所以当意识心配合善心所而造作善净业或起善净相应的身口意行,意识就与善性相应,而这些善法也可以同时应用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也就是行善的时候,意识心就会配合某些善心所的运作来一起完成,当然这里面也要有五遍行与五别境心所法的合作;或者当意识心配合烦恼心所而造作恶业、染业,或起染污相应的身口意行,意识就与恶性相应。所以,我们应当依据正法修行,让烦恼法逐渐损减而令善法强盛。而修学二乘菩提如果进入初果见道位,因为见道的力量,他就不会再造作能往恶趣业了;而三果人因为已经离欲界爱,他也不会再造作不善业了。

而对于诸位菩萨来说,并不是得到人身就足够了,而是同时要有因缘修学正法,在《瑜伽师地论》卷21中开示:【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也就是说,我们要“善得人身”,要能够不受其他人的束缚、限制而可以修学正法;也要出生在有了义正法弘传之处,可以听闻了义正法,也要诸根无缺,并且能够信受 如来正法,以及离开重业的遮障。因此我们这世只要好好修学正法、依教奉行,并且护持 世尊正法、利乐众生,那未来世就能够成就“善得人身”,并且具有“自圆满”的其他内容,如此就可以令道业迅速增上。所以,有许多菩萨能发愿再来人间护持 世尊正法、利乐众生,也就是知道这个道理。因为知道自己此世所熏闻之善净法种子不会消失,一定可以存在如来藏中而带到未来世去,所以未来世一定会“善得人身”;并且此世与善知识及许多菩萨广结善缘,因此未来世的善净法种子就能够很容易被引发出来,所以又能够继续更增上修学正法、利乐众生,故菩萨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畏生死之苦而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所谈的三性之中的善性,其中一般众生所行之十善业,虽然属于善法,但是仍然摄属于行支中的“有漏善”,无法出离十二因缘之流转门,只能得人天之果报。因此我们必须配合三乘菩提智慧而修集十善业道,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才是对于众生真正有利的善法,而给予众生今世、后世都能够得到的真正利益。而同时三乘所修之十善业道亦有层次不同之差别,菩萨因为心量及智慧广大,而且愿力无边,因此能修集“上上十善业道”而可以利乐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菩萨在种福田或利乐众生时,一方面要注意种福田的对象,一方面也要留意给予众生的是否是对于众生真正有利,千万不要种到毒田,或者布施邪知邪见给众生,那反而不如一般人单纯与人天果报相应的十善业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点,意识心具有三性,在面对不同因缘或境界的时候,其三性就能够发生转变;而因为意识可以由恶转善,因此我们的修行才有可能成就。

第二点,如来藏是无覆无记的体性,意识是有覆有记的体性,二者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把意识心当成众生的根本因如来藏,否则一定会引生种种法义上的错误。

第三点,往生五趣之某一趣,是要与该趣众生的心性相应的,所以我们必须令善法势力增强而远离恶法,未来世就能够常常具足“自圆满”。

第四点,五趣相应的种子之势力,在此世种种相应之行中,就会逐渐被熏习及引发出来,因此对于自己的诸行都要非常留意谨慎,并且随时观察而修正之。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013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