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

第83集

八识心王的相属关系

由 正伟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识蕴真义》的导读课程。

前面我们读过了 释迦世尊以及 弥勒菩萨在经论中,对于识蕴的真实义理许多的开示,我们可以了解三界一切世间,由色受想行识五个蕴所构成,能够灭了这五个蕴,那就是证得涅槃。色蕴是色法,受想行识四个蕴是心法;识蕴是心体,而受想行则是心体在运作时候的现象。既然叫作识蕴,识蕴的定义就是要经由蕴集而出生的识;比方说眼根触色尘所以出生了眼识,耳根触声尘所以出生了耳识,鼻根触香尘所以出生了鼻识,舌根触味尘然后舌识出生了,身根触触尘然后身识出生了,意根触法尘然后意识出生了。

三界之中恰好就是由六根触六尘而出生了六个识,由于六根与六尘的蕴集而出生了六个识,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是由蕴集而来的识蕴。因此,世尊在《阿含经》中已经清楚地界定了识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而众生把这个蕴集而来的六个识,当作是真实可以依靠的功能差别,所以就用这六个识,来当作是自己的身体,叫作六识成身、六识身,而受想行蕴则是六识身运作时候的现象差别,也可以说是六识运作时候所住的处所。

同样的法义,在南传的大藏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三经》中,摩诃迦旃延尊者说:

居士!色界是识之家,色界中贪所系之识,名为住家。居士!受界是识之家,受界中贪所系之识,名为住家。居士!想界是识之家,想界中之识,名为住家。居士!行界是识之家,行界中之识,名为住家。居士!如是为住家。(《相应部经典》卷22)

这个地方尊者用了一个简单的譬喻,说到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是“识的住家”,就是说六识身识蕴祂能够运作是依于色受想行四个蕴,以后面的四个蕴当作是家,而识蕴才能运作,所以又叫作四识住。

那么六个识的运作之中,前五识运作必得有意识相伴,意识的运作则不一定有前五识相伴,所以前六识的运作以意为主、为重,意识也是唯一拥有证自证分的识。所以意识是前五识的俱有所依,意识犹如树干,而五识犹如树枝,五识依于俱有的意识,所以前六识也可合称为意,这就是识蕴,是心法而非色法,至于树叶则是依于心法而出生的诸心所法。

然而六个识的本身,却是时时生灭的生灭之法,不但五识会消失,意识也会消失。例如晚上睡着无梦的时候,意识也就消失了,所以识蕴六个识的存在与运作,还得有一个意根作为染净所依;也就是树干、树枝得依靠下面有树根才能生存,无妨有时树叶掉落、树枝被吹断,甚至连树干也折断不见了,只要树根还在,仍然会再长出树干和枝叶。

众生在三界中轮回,来来去去,每一世都会换上新的色身,所以与色身相俱在的六根与六尘也会换上新的根与尘,然后根尘相对而出生的六识也是新的六识,当然也更换上新的心所法。但是染净依,也就是习气意根,却是同一个,依于同一个树根末那意根,于是前六识的树干、树枝才能出生。反过来说,只要末那的树根还存在,有那个染净习气的存在,则必会发芽长出树干、树枝的前六识。

所以如果要离开三界轮回,只是用禅定去阻止前六识的出现,那是没有用的。禅定之刀再怎么锋利,只能够斩去树枝与树干,就像俗话说的“斩草不除根,春风(也就是业风)吹又生啊!”想要离开轮回而成就涅槃,必得要除去树根,树根就是六识身所依止的染净习气,也就是要消除一念无明的四种住地烦恼;而四种住地烦恼的内容,包括了见惑与思惑。首先必须要先断除见惑,尔后思惑才能一分一分渐渐地断除,也就是得先要断除见所断烦恼,又叫作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结使之中的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就是声闻初果所应该正断的内容,断三缚结而成就须陀洹果。

在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之前,教界几乎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导师讲解了证声闻初果的内容就是断除我见三缚结之后,现在的教界仍然难以真实地实证初果,许多人在看过导师的著作《阿含正义》之后,自以为自己知道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假的,以为有了这个知见就是证得须陀洹果,但实际上并没有初果的实证。因为初果具足的实证,不只是要在六识意识心上去确认诸法皆空而无相、而无愿,更要有真实的实证,要能够转动意根中的四种根本我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中的我见。也就是如果只是能修除树枝、树干,却留下了树根,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初果,因为没有能力去摧折树根。反过来,如果修行有了真实的力量,能够转变意根中的我见,则我痴、我慢、我爱也必然开始被改变,这才是真实地证得初果,否则即使知见再好,仍然只能算是初果向位。也就是说,一位真实见道的初果人,因为意根的习气开始转变了,最慢最慢可在七次人天往返之后,证得清净寂灭的涅槃果——也就是阿罗汉。

以上就是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用“识树”的比喻来开示我们,前六识必须依着有根尘相触才能出生此六识,所以识蕴(也就是蕴集而成的识),就是前六识。然而前六识可以总摄为意,此六识意又必须依止于染净所依的末那意根,才能有生灭运作。因此,若就灭尽一切则能入涅槃的角度来说,那就方便说将意根也摄入识蕴之中。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到:“识蕴摄一蕴全,七界全,一处全。”(《瑜伽师地论》卷54)这是说识蕴若以七识而言,若以识树的全体而言,则识蕴这一个名称,已经包含了五蕴中识蕴全部的内容,也包含了十二处里面“意根”的全部,也包含了十八界中的七个识界。

以上已经简单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各种经论之中,识蕴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但如果用不同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也可以方便说为识蕴包含了末那意根而含摄了七识界。但是在 世尊与 弥勒菩萨的经论之中从来就没有将第八阿赖耶识归类在识蕴之内的。第八识是前七识的种子依,依于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前七识的心与心所才能生起,十二处的外六处跟内六处也才能存在,依于第八识为种子依,十八界才能现行而存在。然而入涅槃时,这个第八识心体并不会随着七识心体的断灭就不存在了,否则 世尊所说的解脱入涅槃就会成为外道说的断灭了。所以佛法中的涅槃不是断灭,而是第八识空性的独存,于十八界中没有一法可存,这就是涅槃。

例如维摩经疏里面说到:“未出心识之家,非真出家也。”(《维摩经无我疏》卷5)就是说要出离识蕴、出离七识界,才可叫作真出家。维摩大士在《维摩诘所说经》的开示有深义啊!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出离了七识界入了涅槃,那就已经没有出家或不出家可分别了,如果我们前后去比对 维摩诘大士在整部经中的开示,就可以知道 维摩大士是说:“离开了妄心七转识,那个本来常住、非空非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是真正的涅槃本际。”因此在《阿含经》中,世尊也是隐覆地说: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杂阿含经》卷3)

这是说对佛法愚痴不明白的凡夫与无闻的众生,他们会害怕 佛所说的无我、无我所的道理,没有办法接受这无我与无我所,则他们的心必定会攀缘于四识住,也就识住于色、住于受、住于想、住于行,住于色受想行所引生出来的攀缘、爱乐、增进、增广、生长,所以识蕴的内容必然与色受想行的运作相俱在。若是有人这样子讲:“还有一个异于诸法、异于六识心、异于意根,有来有去、有住有起,有增进、有广大、有生长。”那么我们就问他,您所说的这个异法识到底是哪一个呢?结果他也不知道、也举不出来,那就不过是增上于愚痴罢了,因为这根本不是他所实证的境界。所以识蕴的范围就是六识,方便说为含摄意根。

而大乘菩提中所实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心,祂并不蕴含在识蕴当中。然而,在三乘经典 世尊已经明白地说明了识蕴的意义,退转的杨先生众人却不知不解,反而说第八识心是识蕴的一部分,并且引用安慧论师的著作《大乘广五蕴论》中所说的“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来证明自己错误的观点。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安慧是怎么说的,请翻到教材第265页,平实导师说到:【由于阿赖耶识心体的清净法界性始终是常住不变,不能增加其真如法性,亦不能损减其真如法性,非是可增减者,所以不能归类在识蕴中。既非识蕴所摄,焉可说阿赖耶识为生灭之识蕴法?】(《识蕴真义》,佛教正觉同修会,页265)安慧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大乘法中将心、意、识三者混同为一。

今天时间的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43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