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

第65集

阿赖耶识有有漏性吗?(上)

由 正德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今天这个单元,我们要来探讨一下“阿赖耶识有有漏性吗”?

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千年以来,总是有人认为阿赖耶识祂是生灭法,是可以灭的;但是可以灭的法,祂必须是有漏性的法。那什么是有漏性呢?佛法中所说的有漏性,指的是会引生三界生死的烦恼,这些烦恼有三种,也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与这三种烦恼相应的心就称为有漏心。

欲漏指的就是欲界一切烦恼;对于五蕴在欲界所受用的五欲六尘,攀缘、爱乐、贪求,面对着外缘境界,内心的贪欲、瞋恚烦恼不断地现前,烦恼的作用会导致有情施设方便去追求,满足他的受用,并且会眷恋不舍。其中最粗重的部分,就是男女欲爱的贪,为了满足淫贪,在色身的庄严方面、在贪爱寿命方面、在种种谋取生活的资财上面,一切的造作,都是想要获得欲爱淫贪的满足,这些所造作的业,都没有离开欲界的贪,后有的业果也必定是在欲界受报,受报种类包括了欲界六天、人、畜生、鬼道、地狱以及阿修罗,所以欲界爱的一切烦恼就称为欲漏。

第二个有漏,指的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对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境界产生贪爱,由于这个贪爱的烦恼,而把定境中的身心执取为我,或者执取为解脱,或者执取为最殊胜的证量,并且对于失去或者是减损了定的境界不能忍受,因此最粗重的烦恼就是瞋。而这一种有漏的烦恼,在欲界漏还没有断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存在但是没有现行,属于烦恼习气随眠的性质。

第三种无明漏,指的就是三界的无明,也就是不能了知五蕴我以及我所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生灭法,不能区别内法以及外缘,这个无明漏就是欲漏以及有漏生起的根本;被欲漏所系缚的众生,以及被有漏所系缚的众生,无明漏必定同时存在,这个对三界的无明,就是贪的因、瞋的因以及痴的因;以贪瞋痴烦恼为根本,会产生忿、恨、恼、害、嫉妒、憍慢等随顺贪瞋痴的烦恼,使得众生心颠倒染着,这个时候的众生心就是有漏心。

一切众生心都具足八个识,八个识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六个识,第七识意根与第八识阿赖耶识。在欲界会与欲漏烦恼相应的就是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必定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中,分别、领受、了知,攀缘、爱乐、贪求、受用,在顺境中追求乐受,在逆境中厌恶苦受,这样的心行就是与欲漏相应的有漏心。前六识很明显的就是能取欲界境界的有漏心,六尘就是前六识所取的境界,贪瞋痴慢等烦恼,就在前六识执取六尘境界的时候,直接从种子任运的现行相应产生作用,也就是攀缘、爱乐、贪求、眷恋的这些行相;而第七识意根在一切时中,遍计执取五蕴法为自内我、执取第八识的功德法为自内我,导致前六识不断地在六根触六尘中分别、领受、了知,造作一切满足我见、我执与欲漏相应的身口意业。

五根、意根以及前六识与内六尘等十八界法,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因为阿赖耶识又叫作一切种子识,所以阿赖耶识有能生十八界法的功能;也就是说,十八界法中的每一法都是由阿赖耶识藉着种种缘,直接出生或者间接辗转出生。阿赖耶识自体运行现起十八界法的过程,是每一剎那的种子起现行,然后每一剎那的现行又回熏种子,七个识现行与欲漏烦恼相应,造作了有漏身口意行,也都同时再回熏到阿赖耶识心田中。因此,七个识是能熏的因缘,阿赖耶识是所熏,所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内容,包含了第七识意根的遍计所执性、前六识与欲漏、有漏、无明漏相应的三界有漏烦恼。

大家也许要问:阿赖耶识为什么能够受熏?为什么能够执藏所熏的一切种子?为什么一切善恶法、无记法都能够因果不失、毫无差错地熏习记录?前六识与意根末那识为什么不能呢?玄奘大师曾经在《成唯识论》中提到:必须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要具备这四种法义的心体才是所熏。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必定具有这四种法义,才是所熏。

《成唯识论》的原文它是这样说的: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成唯识论》卷2)

先来解释坚住性与无记性。论中所说的第一种坚住性,指的就是假如有一种法,无始以来一向都是一类相续,前后一类没有变异,也不会间断,能够执持戏论习气的熏习,让习气能够熏习而不失坏,有这种坚住性的法才是所熏。因为只有第八识,有这种一类异熟相续的坚住性;而眼等六转识呢,必须藉着根、尘相触的因缘才能现起,一旦眼根毁损或者色尘不现前,或者睡着无梦,或者闷绝,或者入无想定,眼识就无法现起了;六转识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不自在的,没有相续不断的法性,没有坚住性。而且人、天与三恶道有情的六转识,是不同类的,所以没有一类性,也就没有一类异熟的能力,因此不是所熏啊!第二种无记性,如果有一种法平等无差别,没有冲突性,能够容受一切习气的熏习,这样才是所熏。只有第八识具有无覆无记性,没有任何一法可以遮覆或者改变祂的真如性,以及改变祂不涉及善恶与苦受、乐受的无记性与异熟性。但是六转识与善法或者杂染烦恼相应的作用力很强,苦与乐以及善与恶会产生冲突互不兼容,因此不是所熏。由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如来的第八无垢识已经完全清净,已经断尽种子的变易生死,成佛时究竟圆满的种子,它是不会再有新增、再受熏习的可能性的。

我们接着再来看其他两种,玄奘菩萨怎么说: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成唯识论》卷2)

第三种可熏性,若有一个法它是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他法才能存在,没有那种不自在的依他紧密坚密性,没有依他的不自在性,能够容受习气的熏习,这样才是所熏。这是在简别只有第八识心王自体才是所熏,而与第八识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法,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一定得要依附于第八识心王才能存在,所以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法也不是所熏。第八识心王与所生的七个识、与心所法以及色法等,和合运行所显示出来的虚空无为、真如无为等无为法,具有依附性这种紧密坚密性而不自在,也不是所熏,只有第八识心体才是所熏。第四种与能熏共和合性说的是,有一个法若是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是能熏,也不离于能熏,这样的法才是所熏。这个部分在简别什么呢?简别:若与能熏不同身、若是不同时的剎那、若是属于能熏法的前念与后念,这样都没有和合的义理存在,就不是所熏。唯有第八识异熟识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这四种义理,才可以是所熏;其他与善染相应的七转识以及心所法,乃至无为法,都不是所熏。

从以上 玄奘大师的开示中可以知道,第八识为什么可以受熏执藏一切种子;而第八识从众生的因地到最后成就佛道,所执藏的种子可以接受能熏法在善染层面的熏习,乃至于说修学解脱道的过程,可以将三界中分段生死的有漏烦恼种都断除。进而修学佛菩提道,实证般若道种智,断除意根的遍计执性,去除烦恼种子的习气随眠,断除种子的变易生死,生起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圆明大菩提,显示了清净法界无住处涅槃大涅槃。佛果的大菩提与大涅槃,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与显示的,乃至于说二乘圣者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所谓的无余涅槃,指的就是第八识异熟识祂独处的不再出生五蕴任何一法的状态。换句话说,第八识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就是第八识不生不灭所显示的。如果说,第八识具有有漏性,那么前面所说的法义都要推翻掉了,玄奘法师在《成论》所说的都不能成立了,成佛以及成就阿罗汉都不可能了,因为有漏性的法是能够被断除的。如果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的阶段,就认为阿赖耶识具有有漏性,阿罗汉修证解脱道的过程,必须要把三界的欲漏、有漏、无明漏都断除的;也就是要把有漏性的-造成分段生死的-烦恼都断除,那么阿赖耶识也必须将祂灭掉啊!否则就不能成为漏尽阿罗汉了。

这里存在了极大的问题,因为必须在阿罗汉还没有舍报之前,就得把阿赖耶识灭了,否则永远没有漏尽阿罗汉的果报可以实证;如果将阿赖耶识灭了,七转识根本就无法现起啊,色身应当马上就要坏掉,等于说当实证了漏尽阿罗汉果的时候呢,五蕴会随着阿赖耶识被灭时立刻毁坏,要马上成为死人,因为五蕴离开了阿赖耶识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另外还有个大问题,假如阿赖耶识被灭了,那么祂所受熏含藏的一切种子也都会被灭掉;二乘人在修解脱道的过程所发起的解脱智慧、无漏智慧,竟然都无法受用,一旦成就了无漏心解脱,结果是要马上死掉,并且成为断灭,连二禅、三禅、四禅、灭尽定都无法再继续修练,就不可能有俱解脱的大阿罗汉;这样合理吗?但是在四大部《阿含经》中,处处可以看到 世尊座下的漏尽阿罗汉都是活生生的,继续修练不放逸行成就俱解脱。

例如有一段经文就说了:

世尊告诸比丘:“二人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云何为二人?所谓辟支佛出现世间甚为难得,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出现世间甚为难得。是谓,比丘!此二人者出现于世甚为难得。”(《增壹阿含经》卷8)

世尊告诉所有的比丘说:有两种人出现在世间是非常难得的,就是所谓的辟支佛以及漏尽阿罗汉,这两种人出现在世间是非常难得的。这表示漏尽阿罗汉以及辟支佛并没有把阿赖耶识灭掉,第八识还在啊!七转识以及五蕴都正常在运行,才可以说是出现在世间。假如有人主张阿赖耶识具有有漏性,把阿赖耶识灭了以后,清净性的心就会出现;那么这个清净心到底是哪一个识?是第六识意识吗?或者是第九识呢?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灭了,所以应当要有个新的第九识才合理呀!

有一位已经往生的法师,他主张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可以再发起大心修学佛道,这样的主张,就是立基于有一个微细的意识心是清净心,修证解脱道舍报入无余涅槃时,是这个微细的意识心单独存在不受后有。因为只有意识心才能有发起大心的功能与行相,只有意识心才能分别了知他发的是要成佛的菩提心。但是这样的主张问题非常多,因为意识心是没有能力可以单独存在的,前面提到的第八识可以受熏是所熏的义理中,很明显的已经将意识心排除在外了,因为意识心不能自在,是依他起性的心,三界中最微细的境界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那个境界就是意识与无明漏及有漏相应才存在的,也是意根遍计执所呈现的最微细境界,那都是属于有漏性的,所以不是解脱。

一旦灭除了有漏与无明漏,就是断除了后有意识再出生的因缘,而这一世的意识将随着五蕴的坏灭而永灭,没有所谓的细意识可以独立于五蕴之外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从解脱道的层面来说,意识不能灭就是有漏未尽;诸漏已尽,表示没有后有的意识可以再出生,这才是佛法中解脱的真实道理,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清净的细意识心住于无余涅槃中的。因为涅槃不是意识这个依他起性的心所具有的法性,只有能受熏、能持种、能生五蕴万法的心,才具有涅槃的法性,那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主张:“阿赖耶识具有有漏性,把阿赖耶识灭了,有一个清净心第九识存在,所以不会出现断灭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创造细意识的矛盾问题。”那这样的主张,问题也非常大,有必要将问题探讨清楚,到底合理或者不合理。

我们把问题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这个第九识是否在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没有被灭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是,那就是出现了八、九识并存的过失,这个过失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玄奘菩萨的年代就出现过了,当时教界出现了八、九识并存的争议,可是却没有完整的大乘经论当作裁决的依据,所以 玄奘就冒着九死一生的艰难去天竺取回《瑜伽师地论》,翻译后流通,就是要解决八、九识并存的争议。那现在又有人重新端出了这盘冷饭,所以 平实导师在2003年以《成唯识论》为依据,辨正申论了八、九识并存的过失,略说就有一百九十条的过失存在,如果要详细解说有无量过失呢!因为《成唯识论》是《瑜伽师地论》的浓缩版;也就是说,都是在论述着什么呢?佛法绝对不许别有第九识,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那我们现在回到问题的第二类:第九识不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没有被灭之前就存在了,那么第九识应当是第八识灭了以后才出现的,那就是被出生的法,是有生有灭的法,最后还是会被灭掉的。我们举一个比较浅显的例子来说,意识心与我见、我执贪瞋痴烦恼相应的时候,那是染污的心;而通过真正佛法的修行与实证,将我见与我执以及贪瞋痴烦恼断除了;这个时候,意识心与解脱的智慧相应,再也没有属于有漏性的染污了,心清净了,但是意识心仍然是意识心,不会因此就被称为真如心或者称为涅槃心。而意识心的本质就是祂要依靠意根触法尘的因缘才能出生,并没有因为说意识心清净了,然后就改变这个法性与本质;就好像阿罗汉的意识心清净了,但是舍报入无余涅槃,意识心仍然被灭而不能单独存在啊!同样的,第八识具有涅槃性,具有真如佛性,并没有因为所出生的七个识与染污烦恼相应,然后就改变祂的涅槃性,或者减损祂的真如佛性;也不会因为七识心相应的这个染污烦恼被断除了,然后就增加祂这个第八识的涅槃性而消灭祂的真如佛性。

我们举这个例子是要来告诉大家:八个识祂是一切有情的定量,而八个识祂是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主体,既然是主体,就不可能被附随的法所消灭;也就是说,第六识意识心在有漏位的阶段,运用了解脱的智慧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仅能将什么呢?也仅能将含藏在第八识心田中的三界生死的有漏烦恼断除,永远不可能说去灭除第八识心体的。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绝对没有有漏性,虽然祂称为阿赖耶识,可是祂是第八识在那个阶位的名称,并不是因为叫作阿赖耶识,就说祂属于有漏性。虽然阿赖耶识阶段,是因为含藏着染污以及执著的烦恼,但是我们要看待的是整个第八识心体,而不是在看这个名称的意义—这个名称的意义在告诉我们—祂这个时候染污、执著的种子比较多。

所以前面所叙述的道理,我们 平实导师在1997年出版的这个《真实如来藏》以及2004年出版的《真假开悟》,在2005年出版的《识蕴真义》,在最近2018年出版的《涅槃》,以及二十年来所出版的上百本的著作,其实都在述说这个真实道理。述说什么呢?述说一切有情众生只有八个识,第八识就是这个真如;第八识具有真如法性,不管祂是不是叫阿赖耶识,一样具有真如法性,虽然阿赖耶识阶段具有这个染污与执著,但是祂具有的真如法性是真实可证的。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了。阿弥陀佛!


浏览量 731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