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第64集

从因明学来看佛学研究与实证的佛法修行

由 正祺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在前面三集当中说明 平实导师以一支雨伞的手把、伞骨、伞身等等来譬喻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尘沙惑等等的烦恼,让我们对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够有基本的认知,同时也让我们对于断除烦恼障以及所知障的修行次第有初步的了解。平实导师这种很清楚、很实在的佛法开示与譬喻,是属于实修实证的佛法。

在上一集的最后,提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大般涅槃经》当中 佛主张菩萨修学胜道应先亲近善知识,然后再听闻正法、如理思量,最后如法修证。近来则是有人主张重视佛教学术研究,他们认为:【学者是修行人的良师益友,(他们提供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善知识。)一个优秀的学者,虽然无法指导我们实修实证,但是可以给我们提供辨识善知识的工具:1.厘清闻、思、修的理论内容2.指出教内教外渗透正法的伪经伪论3.分辨真假大师】。(〈为什么很多人抗拒研究佛学的学者们?难道不是先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琅琊阁。)也就是说,有人主张以佛教学术研究的学者作为优先的依止,并且以学者提供的数据来作为判断善知识,然后再闻、思、修,并且以学者提供的数据来分辨真假大师。其实这种主张本身有矛盾存在,因为首先他们就认为“一个优秀的学者,虽然无法指导我们实修实证”,然而修学佛法不就是要实修实证吗?一个优秀的学者既然无法指导我们实修实证,又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厘清闻、思、修的理论内容?这就好像一个教游泳的教练,说他自己不会游泳,却是能够教导我们游泳,而且游过宽阔的河面一般,这有道理吗?批评者这么说,也正透露出批评者自身也认为学者不是实修实证之人,因此也显示出批评者之说法的不合常理。其实,能够指导我们实修实证的人,才是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佛法上闻、思、修的理论内容,他也就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才是正理。

其次,以佛教学术研究者来引导修行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直接违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大般涅槃经》中 佛认为应该优先依止善知识的开示。还有,佛教学术研究学者一向认为佛教是思想演化的过程,佛典经论则是思想演化所遗留的产物。他们以自认为公正客观的方式来研究经论,他们认为研究的方法符合逻辑。然而,学者们普遍地研究各种经论以后,从目前可以看见的研究结果是:佛教被学术研究者分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然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更被分为性空唯名、真常唯心以及虚妄唯识三系。这种判教就是表明大乘佛法是后代学者所创作,既然是后代学者所创作,那就是思想的演化,那么当然不会有唯一的诸法实相存在,也就是没有一个像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可以实证的标的存在。

这些学者也因此将 观世音菩萨认为是波斯的女性水神或是希腊的阿波罗神,与印度的湿婆神的混合;阿弥陀佛则是西方太阳的崇拜。这种将我们认为是真实人物的 观世音菩萨与 阿弥陀佛当成是神话当中的人物,其实就是大乘非 佛亲口所说的主张,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修行人哪有办法真正的契入修行?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谁有信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谁会再相信有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观世音菩萨?

推崇佛教学术研究者说:【厉害的学者博古通今,通梵文藏文,对经论的文字层面理解抛离一般修行人几条长安街都不止。】(〈为什么很多人抗拒研究佛学的学者们?难道不是先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琅琊阁。)然而,在大部分的学者都将佛教认定为是思想演化的过程时,再厉害的学者有谁敢违背学术思想潮流,出面大声疾呼“大乘佛法是佛亲口所说”?厉害的学者对经论文字层面的理解,是比一般修行人清楚,但是经典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呢?纵然他们有心想要探讨真义,但是在这种佛教学术思想潮流的摧残下,也是只能够顺应时势,随波逐流。所以,去依止学术研究者,希望从他们获得判断善知识的工具并厘清闻、思、修的理论内容,岂不是缘木求鱼?

近来有人继承这种佛法是思想演化过程的主张,将大乘佛法分成不同的体系,譬如有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纯粹如来藏系、心性如来藏系等等,他们主张不同体系的理论架构完全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谈。如此,如来藏是如来藏系,阿赖耶识是唯识体系,如来藏不是阿赖耶识。若像是《楞伽经》等主张“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经典,就再把它区隔成为心性如来藏系。将大乘经典如此的区分体系,是障碍自己的修行,因为从实修实证的角度来看,诸法实相就是只有一个,将经论粗糙的区分成为各种不同体系的时候,会妨害对那个唯一的诸法实相的亲证。佛所说的法是一贯的,在传译的过程会因为所要叙述的诸法实相的面向与层次的不同,翻译的名相以及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佛说法四十九年,是从不同的面向叙述诸法实相,若是将经典区分成不同的体系架构,认为不同的理论架构不能够混为一谈,这是将大乘佛法当作思想在研究,是在大乘非佛亲口说的阴影下修学佛法。在还没有实证之前,将大乘佛法区分成这么多的体系,根本就是将佛法筋脉给揉成支离破碎,这怎么能够期待有所实证呢?

平实导师所提倡的佛法是以实证作为第一要务,以真实如来藏来贯串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的取阴俱识、本际、有分识及穷生死蕴,缘觉菩提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佛菩提的阿赖耶识、真如心等等,全部都是在指众生的如来藏。“真实如来藏”是 平实导师弘法以来一向建立的宗旨,实证这个如来藏才是佛菩提道的见道。平实导师曾经说过他才是真正的一贯道,是以真实如来藏贯串三乘菩提,所以 平实导师所讲述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实相经》《大法鼓经》《佛藏经》等等,全部都是以真实如来藏来作为核心法义,这几部经当中若是有提到“此经”这个名相时,都是指如来藏,这样子来理解经典才能够对许多的言外之意豁然开朗。

因此,《正觉学报》所刊登的论文,也是以实证的角度来阐述论文,而不是与一般学术研究者从文献学的数据比对着手。因为,真正的佛法是生命科学,是世间科学的根本,以实证为重点,修学佛法应该努力去求实证,并且以佛法当中的因明学来论述对错,而不是依着学术思想研究,将经论分成不同的体系,以不同的体系或者面向来批评。譬如,有人批评同修会写作学报论文的亲教师,说他的思惟方式是:【先预设一个立场,比如要证明正觉的“常住法”是正确的,然后到处找经论的句子附会他的立场。】(〈我的菩提路(五之三):张志成——走出正觉的邪恶与伪善,进入重新学法的光明大道!〉,琅琊阁。)批评者认为同修会的学报论文,都是先预设有一个常住法——也就是真实如来藏——然后想方设法找经论语句来附会这个立场。

其实,平实导师撰写的书籍以及同修会会内亲教师所写的论文,确实都是先成立宗旨;接着为了建立宗旨或者引经据典,或者比量推度,作为成立宗旨的因;然后提出实际的例子作为譬喻。就这样子以因明学的“立宗”、“辩因”以及“引喻”三支,作为论述的架构,这是符合佛教当中正确的论述方式。例如 平实导师的《真实如来藏》一书,书名《真实如来藏》就是 平实导师要建立的宗旨,书中三十六个章节就是辩因以及引喻。

因明是菩萨五明之一,菩萨学习因明是因为因明的论证方式背后有摄受众生的悲心存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 弥勒菩萨说:【若诸菩萨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瑜伽师地论》卷38)是说菩萨学因明,是为了如实了知外道所造的各种因论,也就是外道所认为造成结果的各种因所施设的论说是错误的言说:或者为了降伏其他错误的论说;或者为了让还没有清净信的人对这个真实的佛菩提道圣教产生清净的信,已经有清净信的修行人让他的清净信更加增广。因此,因明可以了解外道的论述,并且可以论述佛菩提道圣教要提倡的宗旨,希望让对论者能够生起正智,目的有摄受众生的意图,也就是希望能够觉悟他人是因明三支论述的重点。菩萨一向以因明先建立宗旨,再叙述原因,最后再以实际的案例作为譬喻,可谓是苦口婆心。因明三支论述的内容,一定要跟生死解脱有关的内容,所以最后“引喻”这一支,是在为了建立宗旨,提出辩因这个充分条件的原则下,而取证的真实事情。也就是,引喻是为了避免产生无意义的事情上面的争论,这也是实证佛法的基本精神。譬如 平实导师《真实如来藏》书中最后就依“器世间有”,依死亡的过程、依不可知执受,依有情众生睡梦的状态等等真实境界上,引为譬喻来证明有真实如来藏。

因明的思维模式,其实隐含着帮助众生解脱生死,实证生命的本源的宗教情怀。奈何批评者以学术研究者的态度认为:【不是先了解整个体系或是这部经论整体的论述主旨,而是不管经文的语境和旨趣,抓出不同经论里面合用的句子作为引证,用他的似乎合逻辑的方式论证,让你读起来感觉好像证据很充分,其实是断章取义,为预设立场目的而论述的论文。】(〈我的菩提路(五之三):张志成——走出正觉的邪恶与伪善,进入重新学法的光明大道!〉,琅琊阁。)批评者认为菩萨写作书籍或是论文应该先了解不同的体系,然后依着这样的体系再了解经论整体的论述主旨,这种是符合学术思想逻辑的想法与作法;但是请注意,这是认为佛法是思想演化的结果,这是不符合佛法的论述方式。因为菩萨对于所要论述的宗旨,早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先建立宗旨,接着提出因与喻,不过是向对论者提出根据而已;所以说,是有建立宗旨与预设造论目的而论述的论文并没有错,只是这就是实证的菩萨依于因明的方式所提出的论述。

因明不等于逻辑,学术界一向采用逻辑学的三段论,也就是批评者所主张“应该先了解整个体系,然后再了解经论整体的论述主旨”,也就是先从文献学探讨,先了解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纯粹如来藏系、心性如来藏系等等各个体系,然后再了解那一部经、那一部论所要论述的内容。这是大乘非佛亲口所说的想法,这也是一般学术界的一个思想模式,这是从已知当中,按着逻辑推理求得未知,最后产生结论。学术界的逻辑是先说因、再说果,逻辑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工具。一般而言有三段论逻辑,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然后得到结论。譬如:“大前提是:天鹅都是白的;小前提是:这是一只天鹅;结论是:所以这一只天鹅是白色的。”从这三段式推论来看,由前提推出结论,完全符合逻辑推理,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大前提是根据所看到的普遍状况所归纳出来的,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的,所以欧洲人没有见过黑天鹅,因此17世纪之前“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论述,成为一个没有人怀疑的事实;结果后来在澳洲发现了黑天鹅,“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事实就被推翻了。也就是先前的大前提是不对的,后面的结论就可能会有错误,三段论逻辑推论就是有这个致命的缺点。

在大乘佛法不是 佛亲口所说的思潮引领之下,佛教学术研究者所采用的大前提,多将大乘佛法认为是思想的演化,因此将大乘佛法区分成不同的体系,有些人更是认为不同的体系架构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因此学者在大前提已经有所偏差的情况下,从大前提经过小前提,所得到的结论仍然是错误的。学术界的逻辑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在整个学术界以大乘非佛说来解读大乘经典的时候,解读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也就是“是否符合实证者的现量所得”这是有问题的。所以,批评者主张“应先了解整个体系”、“不同的理论架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是错误的大前提,这无法引导出实修实证的正确结果。也因此《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与《大般涅槃经》中 佛说修学胜道应先依止善知识,尤其是实证的善知识。至于善知识的抉择,请大家参考其他单元,这边就不再详细说明。

国内学术界一向是被一群既得利益者所把持,违反主要思想潮流的论述是完全无法被刊登在任何的学术期刊;参加学术论文发表或是研讨,也必须取得相关的学位,如硕士或是博士资格,甚至必须有担任学界教职工作,才能够在各种正式场合或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种资格限制固然是先筛选了论文品质,但是也造成了不平等的限制。实修实证的佛法当中,则是以证量作为判断各种资格的依据。学术界的学者则是被许多人为的不平等条件所限制,因此很难期望他们提出的研究结果,是有助于实修实证的。不识字的六祖慧能大师,假设处在现在的佛教界当中,尤其佛教学术界之中,一定是没没无闻,就像当年土城老人广钦老和尚,有哪个学者能够知道他是个宝呢?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简单的说明“从因明学来看佛学研究与实证佛法的修行”。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77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