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第62集

一把雨伞譬喻如来藏--一念无明

由 正褀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今天这一集继续来说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间的关系。平实导师以一支雨伞的手把、伞骨、伞身等等,来譬喻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所知障(尘沙惑)等等的烦恼,让我们对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够有基本的认知。

在上一集说明雨伞的手把代表着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导致有情轮转生死。这一念无明,其中有一个“见一处住地烦恼”,这个烦恼在三界中处处生起我见,总是把三界中的自我当作是真实常住法,认为是永远不会坏灭的。

  

我见是比较容易断的,但是前提是要有正确的知见,自己能够如实地观察。只可惜的是,现在佛教界普遍都说意识是常住心,这样子就无法断除我见,更是无法实证如来藏心的存在。如果是利根的人,在获得正确的知见以后,又有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自己观行是可以断除我见的。在断除了我见以后,他知道自我确实是虚假的,可是你如果要他说:“那你现在舍报好不好?”他一定回答说:“不好!”因为五蕴固然是假的,可是很好用,也可以用来享受:我可以爬山,我可以吃饭、可以享用美食,我可以欣赏美景,可以听好听的音响等等。断我见的人还是放不下诱惑,这就是执著,最粗浅的执著就是这一些我所的执著。如果再跟他说:“既然这些你放不下,不然这样好了,我供给你所需要的享受,你每天好好地跟我打坐,好不好?”他也一定回答说:“不好,打坐没有味道,没有意思。”不管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还是会从五阴这个我作为中心,来思考他所接触到的一切,这就是我执。

  

从我所的执著到向内的自我执著,其实都根源于我执。但是我执主要有三个大类:第一大类就是对欲界境界中的自我产生执著,第二是对色界境界中的自我产生执著,第三是对无色界境界中的自我产生执著。所以断我见与断我执,是显然不一样的。我执断了,就不会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生起一念想要去作什么,这个时候打坐就只是打坐;如果入了灭尽定或是入了四禅八定当中,绝对不会突然再生起一念想要作什么。我执断尽的时候,就像是槁木死灰一般。所以我执没有断尽的人,打坐的时候还会生起念头,有时候想起某一件事情该去作了,而且往往是记挂着某一件事情而在担心。

人们会有那些妄想生起来,都是由于四种住地的无明所引生的,静坐中所产生的种种念头与妄想,都是源于四种住地而来,使人不知不觉之间就有一念出现而不能常住于定境中,所以这四种住地的无明就简称为一念无明。假使他出生到色界天去,譬如说色界天凡夫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无想定,意识已经灭了;可是因为我执没有断尽的缘故,或是我见仍然存在的缘故,所以他在五百大劫的寿命当中也许会中夭,在三百大劫的时候突然生起了一念,这一念出现就立刻下堕欲界中了,所以就称为一念无明。

  

假使有人觉得说自己是阿罗汉,可是打坐时还是会生起一堆的念头,于是坐不住了或是出定了,那他一定不是阿罗汉。由于这个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的缘故,他会引生种种烦恼,这些烦恼都是三界中的烦恼,与增上慧学无关,与佛法中的般若种智等等都没有关系、没有关联,完全是三界当中世俗法上的烦恼。有这一些烦恼存在,从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作为生起的因缘,出生了种种妄想或烦恼,就叫作起烦恼。因为这个烦恼会使得众生对三界法产生贪爱,而三界的贪爱最主要的就是对自我的贪爱,所以一念无明必然会导致有情轮转生死,就是因为它会使众生不乐于自己断灭而会引生起烦恼的缘故。

  

譬如跟我们比较切身的中阴境界,在中阴身时,一般的亡者如果对生前的眷属、财产有贪恋,他就不会很快地去投胎,他会留在家中一段时间。他一时之间也不想去重新投胎,因为觉得中阴身真棒,有小五通,想要看什么,都可以看得见;要到什么地方去,应念即到,所以觉得中阴身是比人身好用。可是到了第七天,他终于发现到:为什么没有人想要一直住在中阴境界里面,原来中阴身的生命只有七天。到了第七天,那个中阴身即将坏掉,他发觉自己的觉知心越来越昏沉、越来越没有功德力,该怎么办?到最后撑不下去了,依旧断灭了;当第二个中阴身出生的时候,才知道中阴身只是一个投胎前的过渡身,得要赶快去投胎了。

为什么他会去投胎?正是由于我见、我执的作用,因为恐怕受想行识消失而断灭,所以他一定会去投胎。但是在第一个中阴身将灭之前起了念头要赶快去投胎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的中阴身已经没有办法用了,只好等下一个中阴身生起的时候再去投胎。下一个中阴身出生的时候,他就会每天观察:跟我有缘的父母在哪里?当他一旦看见了,就会赶快去入胎了;那个时候绝对不会迟疑,并且是有些快乐地投胎;因为他知道:投胎了,未来世就仍然会有这个见闻觉知心,不会成为断灭空。这个时候想要去投胎,都是由于起烦恼;而这个起烦恼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一念无明来。

但是这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跟起烦恼之间有什么差别?起烦恼不是常常在的,可是四种住地烦恼是时时刻刻都在,包括睡着了、闷绝了,一直都是存在的,从来没有一剎那间断过,所以会常常引生各种起烦恼,正是剎那心剎那相应。它一直存在,但是它会引生的起烦恼却不是一直存在的;有时候引起某一个烦恼,那个烦恼生起了就与觉知心相应了,所以这一种起烦恼它是剎那心剎那相应,只要生起了就一直都相应的,一直到解决之后,那个起烦恼过去了,终于不相应了。可是起烦恼灭了、过去了,是因为问题解决了,所以它消失了。但是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却是一直都存在着,不曾有一剎那间断过;它会在什么时候断除呢?在我们断我见的时候,先断见一处住地烦恼,剩下欲爱、色爱、有爱三个住地烦恼,还是一直存在而与众生心剎那、剎那不断相应,乃至闷绝、睡眠时都仍然有意根在每一剎那中相应。

由于这三个住地烦恼,所以使得初果人打坐时有时出现一个念头,有时出现别的念头,然后心中就有了烦恼,于是静坐中的语言思想就在觉知心中出现了。等他进一步把欲爱住地断除了,就发起了初禅进入三果中了;同样的,五下分结断除了,色爱住地就断除了;五上分结断了,有爱住地也就断了。因此三果人也会有起烦恼,他们有时候会想起来:“我为什么还不能够成为阿罗汉?就差这么一点点,为什么无法成功?”他就会去探讨,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起烦恼:“不晓得我那位阿罗汉师父什么时候有空?我可以去请法。但我师父那么忙,什么时候才有空闲来接见我?”这就是他的起烦恼。接下来也许又会想:“师父若是为我开示,那时候我到底会不会听得懂?我会不会被责骂‘太笨了’。”这也是他的起烦恼。所以起烦恼是某些时候才出现的,出现的时候当然是每一剎那都会跟觉知心相应。但是四住地烦恼还没有断除的部分,却是永远存在的:当众生晚上睡觉的时候,当他们打坐一念不生的时候,它也是一直都存在而不曾与意根脱离的;所以起烦恼有生起、有断灭,但是四住地烦恼是没有间断的;除非已经证果,然后随分断除,但是还没有断除的部分是永远都存在而且不间断的。

  

说明完代表一念无明的手把(也就是一念无明、起烦恼、四住地无明)后,手把接上去的是伞骨,伞骨就代表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也就是四种住地烦恼的习气种子,这些种子又称为异熟种。二乘极果圣人阿罗汉只断除四住地烦恼的现行,不断除四住地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正因为仍然有异熟种的变异生灭,才能使得诸地菩萨得以留惑润生,继续在人间受生修行、利乐众生;也正因为有异熟种,所以一切有情可以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轮转生死,永无穷尽;也是因为有异熟种,所以使得阿罗汉、辟支佛成就解脱果的究竟果以后,还可以继续在人间随缘度众;也是因为还有异熟种,所以八地菩萨断尽思惑而且于相于土自在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在人间、天界受生,这都是异熟种子的功德。

  

一念无明(也就是四住地烦恼)的习气种子,具有异熟生死的特性,所以使得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可以发愿在人间继续受生而世世不离人间;而这一些习气种子都属于烦恼障所摄,这是初地菩萨就开始断除的。从初地开始到七地满心为止,菩萨都不去断尽思惑,都是仍然留着最后一分的思惑,可是却已经开始一分一分去断除习气种子。习气种子都属于三界中的法,与法界实相的修证无关。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这习气种子,阿罗汉与辟支佛究竟有没有断?如果有断,为什么还有习气种子?为什么还不能够成佛?如果还没有断,明明他已经是阿罗汉或辟支佛,为什么却是还没有断?这也需要探究。前面说这四种住地烦恼,二乘无学圣人所断的只是现行,不是断习气种子。换句话说,阿罗汉与辟支佛把四种住地烦恼的现行断除了,可是习气种子是微细的,这些部分都还没有断除;只要把现行断除了,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不会再受生于三界中。可是初地菩萨可以不断色界爱、有爱住地烦恼,可以继续让它们现行,却已经开始在断除习气种子,这就是诸地菩萨与二乘圣人大不相同的地方。这样子开始断习气种子,而这习气种子其实是和四住地烦恼紧紧锁在一起的,是含摄在四住地烦恼当中的;所以这个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也就是伞骨),是与烦恼障一念无明(也就是手把)联结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假使离开了四住地烦恼就没有了五蕴,诸地菩萨所应修断的上烦恼就不可能生起了,所以胜鬘夫人说:“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而雨伞的使用,一样是要有手把来支撑的。所以 平实导师以雨伞来作譬喻得刚刚好。

  

接着,雨伞伞骨上方的支架——也就是在伞布下面还有支架,并且有个控制支架的枢纽,还有伞布,这一些都是代表所知障含摄的尘沙惑。所知障不会障碍有情解脱生死,所以解脱生死轮回的实证,并不需要破除所知障,也不需要断尽所知障,也不需要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只需要把烦恼障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雨伞的手把)的现行给断除了,就可以出离三界。

  

但是,所知障虽然不会障碍有情解脱生死,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所知障不是“因为所知太多,所以被障碍了”。所知障的意思是,对于法界的真实相有所不知或者所知不足,所以被这个所知不足而障碍了;因此,对于法界的真实相无所了知,才叫作所知障。而这个障,只是障碍成佛,不障碍解脱三界生死。如果对于法界的真实相无所知,就无法修行菩萨道,因为对于法界万法背后的真相完全无所知。

  

如果想要出离三界生死,只要把四种住地烦恼的现行给断除了,就可以不在三界当中现行。换句话说,即使是最迟钝的声闻解脱阿罗汉,当他舍报时,万一有一点点退失,一不小心就使中阴身出现了,即使他是很迟钝的人,智慧那么不好,但是无妨,仍然可以在中阴身七天到的时候,不去投胎,不生天界,甘愿让自己消灭掉;当他在那时下定决心甘愿使自己消灭掉,他就入了无余涅槃;可是他入涅槃前、入涅槃后,都是对法界实相完全无所知的。佛说涅槃中有个本际,所以灭掉五阴十八界以后不是断灭空,当他入涅槃之前信受了 佛说,因此安心的灭掉了自己,从此以后三界当中再也看不到他了。无余涅槃中那个本际就是出生一切法界、出生万法的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如来藏,所有法界都是从祂而来;可是阿罗汉生前并不知道祂在哪里,更无法体验,所以对法界根源的实相一无所知,当然对于如何成佛就更不知道了。而进入无余涅槃,并不需要把烦恼障习气种子灭除,只需要让四住地烦恼不现行就够了,就不会再去投胎;这四种住地烦恼就是烦恼障的现行部分,不牵涉到习气种子。所以所知障中的过恒河沙数上烦恼,以及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对于解脱三界生死并没有障碍,原因就在这里。而这些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也就是伞骨),能够继续支持所知障含摄的尘沙惑上烦恼(也就是支架以及伞布)的继续现起,使已经悟的贤圣们可以经由习气种子而生起大乘修道位所应断的尘沙惑上烦恼,所以胜鬘夫人说:“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这就是譬喻上烦恼与四住地所摄的习气种子的关联。

  

今天这一集就为各位菩萨说明“上烦恼与四住地所摄的习气种子”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77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