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40集

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

由 正国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节目,今天我们要以《增壹阿含经》中“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的故事,来与诸位探讨其中相关的法义。这个故事及其背后所显示的道理,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是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菩萨道必须懂得如何正确的布施,以及善用此世的资财来利益众生,并且也要知道如何让未来世也有足够的资财来行菩萨道。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中来的,不是无因而有。譬如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卷1中的开示:【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悭贪独食,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衣不蔽形。】因此,如果往世都不布施,这一世就会常觉得钱财不够使用,老是贫穷,那要行菩萨道就不太容易。因此我们在这一世一定要养成布施的习惯,到未来世就能够钱财不匮乏,并且也能继续布施。布施是列在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是菩萨六度的入手。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布施,乃至于吃饭后,碗里的残渣用水荡一荡,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饿鬼道或是虫蚁;甚至对于其他众生之布施行,生起随喜心与赞叹,也都能够得福;这样看来,在这世间是很少有人无法布施的。

一般人听到布施,就联想到是布施给外面的有缘众生;而事实上,我们先要照顾的却是自己身边的眷属——包括父母、妻子、仆从等。如果自己广有资财,也乐于布施给外面的众生,但却不愿意照顾身边最亲近的人;克扣应当给眷属的钱财用于布施,那就是属于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39中的开示:【又诸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如果布施给外面的众生,而却不愿意照顾身边的眷属,或者克扣给眷属的钱财,拿来布施供养三宝,这些都容易使眷属对于佛法或三宝产生怨恨、厌恶心,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属于假名布施,而非真实布施,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行为。

而也有这样的人,他除了自己舍不得花用之外,也不将钱财拿来孝养父母,不分给妻子、仆从等,更不想要布施给外面的众生,这样的人通常是属于有严重的悭贪,也是属于愚痴的行为。就譬如这个故事里面的婆提长者一样,因为他不晓得这些钱财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今生虽然得到这些财物,却不会善加利用而继续累积福德,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就好像五谷收成之后,就一直放在仓库而不加以利用,结果就放到烂掉,最后完全无利自他。有智慧的人,得到这些丰饶的财宝时,除了照顾自己的眷属之外,也会拿来广作有智慧的布施及救助,包括供养出家及在家修行人,或者种种德性高洁的人;并且广泛地救济度化一切有情,不会有贪爱吝惜的心念生起而觉得可惜。而因为广作布施利乐众生的结果,便种下许多福德种子,使得自己未来世也能广有资财,而继续行菩萨道。

在这个故事里面叙述说:在波斯匿王时代,有一位婆提长者,生了重病因此而命终。然而婆提长者因为没有孩子,遗产无人继承,所有的财宝都得纳入官府之中。而波斯匿王就亲自前往收取这些财宝,婆提长者的遗产非常多,单单纯金就重达八万斤。这里面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婆提长者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他在世的日子里,平日所吃的饮食都极为粗弊下劣,从来不吃精美细滑的食物;所穿的衣服也是垢秽脏乱不净;所搭的车乘马匹更是瘦弱不堪,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波斯匿王把这件事情向 世尊禀白,世尊就向波斯匿王开示说:【如是,大王!如王来言,夫悭贪之人得此财货,不能食噉,不与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亦复不与朋友、知识,亦复不与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财宝,便能惠施广济,一切无所爱惜,供给沙门、婆罗门、诸高德者。】(《增壹阿含经》卷13)这里 世尊开示说:因为婆提长者是悭贪之人,因此钱财连用在自己身上都舍不得,也使其眷属都要跟着受苦,而婆提长者也没有智慧把这些钱财布施给修道与有德之人。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

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着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这在菩萨道里面是很不好的行为,完全与菩萨道的精神违背,因此故悭在菩萨戒里面,是属于十重戒之一。因为如果故悭而一毛不拔,那反而不如一般世间人,如何称为菩萨呢?世间人或一般慈善团体,也多普遍地在帮助众生,这也是大家平常都很容易看得到的。有悭心的人,必须逐渐透过修学布施之行,而远离悭贪之心;因此在经典里面的开示说:“檀施为刀,破悭吝贼。”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透过布施之行,可以让心量逐渐增广,增长菩萨性。

婆提长者因为悭贪的关系,无法继续累积福德,到了这一世,把福报全部兑现之后,就没有余福能带到未来世,没有福德能够出生在人、天之中。因此在这个故事里面,世尊与波斯匿王有一段对话:【王波斯匿曰:“彼长者颇有遗余福乎?”世尊告曰:“无也,大王!乃无毫厘之余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种,后便穷困,渐以命终;所以然者?但食故业,更不造新。此长者亦复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长者今夜当在涕哭地狱中。”】(《增壹阿含经》卷13)这里面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此菩萨必须要生生世世都不断地在累积福德,即使到了等觉菩萨,都还在布施内财、外财,百劫修相好,乃至成佛后也继续不舍善行。

因此可见福德的重要性,在菩萨道的修学之中,在每个层次的修证阶位,都必须要有相对应的福德来支撑。因此,我们也要了解一般布施的异熟果报,是有使用尽的时候,因此需要继续植福,未来世才有福报可以出生在人、天之中。就好像农夫种植作物收成之后,就要继续准备种植下一期的作物,否则将会坐吃山空。同样的道理,天界众生如果把福报都享尽了,只余其他微小恶业,则在天界下堕之后,往往就不能出生在人间,而是要到三恶道中偿还先世的恶业。这样看来,不断地修福是很重要的事,而在人间是最容易植福利乐众生了,大家一定要把握人身好好修行。

这里面也显示了业种显现的道理,因为福报都享尽了,只剩下尚未兑现的恶业种子,因此舍报之后就会因为恶业种子现行而堕落恶趣之中。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1中的开示:【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漏人天果报,唯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谁有智者乐世间乐?】因此,我们都要了解三界人天果报是有享尽的时候,如果不再造新福,没有余福出生在人天之中,就会堕落恶趣之中。而如果能修学佛法正知见,就懂得培植福德是不嫌多的;同时在福报兑现的时候,也有智慧知道不应当执著五欲境界以及造作诸恶业,这样子就不会有堕落恶趣的问题。

在本故事中之婆提长者,因为曾经杀异母弟,在福报享尽而没有余福的状况之下,因此其杀异母弟的业种现行,使他堕入地狱之中。接着大家心里面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一世会出生在富贵人家广有钱财,但却无福受用这些富饶的财物,对于五欲之乐也不乐于享用呢?”在经文里面,世尊就为我们开示说:在过去久远的迦叶佛时代,婆提长者乃是舍卫城中的农家子弟。当迦叶佛去世后,有一位辟支佛前往长者家中托钵乞食,那时长者心中有这样的意念:“这样清净的尊者,甚难值遇,我应当用最上妙的饮食布施。”心意已定,长者便供养辟支佛;尊者领受之后就腾空飞去。那时长者见辟支佛显现神足通,便发誓愿说:“我愿依持这个布施的功德,作为最根本的善愿,使我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中,并且常多财宝。”可是没多久,长者生起了这样的后悔之心:“我应当把那些食物分给家里的奴仆们,不应该施与那个剃光头的修道人。”因为长者布施后又发了誓愿,所以依持这个功德,世世都不堕三恶道中,并且出生在富贵人家;但是他布施后生起悔心,所以婆提长者今生虽能拥有大资财,却无法受用上妙珍贵的食物,也不乐于享用五欲之乐。不但自己无福受用,也不懂得孝养父母或与兄弟、妻子、奴仆、朋友等分享;更不知布施植福的道理,不曾供养沙门、婆罗门等,他只受用过去世旧有的福业,没有继续造作新的福业。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婆提长者虽然在过去世布施给辟支佛,而且发了善愿,因此能够出生在富贵人家,财宝丰饶;但是他布施之后,又生起这样的后悔之心:“我向所有食应与奴仆,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这个时候,内心对于辟支佛也失去了恭敬心,也已经不属于至心施了。因此,这一世虽能拥有广大资财,却无法真正去受用;也没有再造新的福业,如今福报已尽,舍报时便后悔莫及了。

在《大宝积经》卷120也开示因为施已生悔,而影响天人之饮食:【复次大仙!有诸天人报不纯者,虽同器食,或感赤色、或感苍色乃至黄黑诸杂等色,天容无别唯食有异。大仙当知,彼诸众生先虽舍施,后复悔恨,由斯报故获果如是。】因此虽然在天界,仍然受当初布施心行的影响。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布施给证果的修道人,福德非常广大,譬如这个故事里面所说的辟支佛。如果再加上布施者本身善愿的配合,可以让布施者获得非常殊胜的利益,因此这样的布施,我们有机会就要去作。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知见是:在布施的时候,内心的作意非常重要。如果以至诚心、恭敬心来作布施,除了让接受布施的对象,能够直接感受到布施者的诚意与慈悲心之外,也会影响未来福报的展现结果;因此婆提长者虽然已经布施了,但是因为在布施之后生起后悔之心,因此在受果的时候,便获得上述不喜受用上妙饮食与资具,以及不乐于享用五欲之乐等种种相应的果报。因此菩萨们在布施的时候,除了有殊胜的发心以及努力去作之外,也一定要欢喜而不悔;这样所作的布施,就能在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个部分皆成为上品,未来的果报就会非常好,这样的修行,福德资粮就能够快速的累积。因为我们要了解,既然已经完成了布施之行,那后悔也没有用,只是让自己的布施福德损减,并且再一次把悭贪种子熏习了一次,对于自己完全没有好处;而我们要作的,是要朝着三轮体空的方向前进。

也有些人,对于布施的因果没有信心,或者不晓得布施的异熟因果,有许多需要在未来世才能展现;因此在布施之后,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障碍,便抱怨布施没有感应,因此便生起后悔之心,造成将来的果报不清净,或者先受快乐,后受苦恼。譬如在《大智度论》卷94中的开示:【若着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着心供养善人,有少凶衰,则嫌布施无应,悔惜所施;若布施心悔,所受果报则不清净。】诸位菩萨因为先前已经听闻许多布施的正知见,也了解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能执持布施的善净业种子而不漏失,因此一定会深信布施必得果报,就不会生起后悔之心。这也包括说,现在正在累积护持正法之福德的时候,不要对以前在世间法外门上所作的修福事业生起后悔心,仍然应该有欢喜心。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世尊也为我们开示:念念之中,应当想着广行布施,惠舍一切众生。终究不要因为悭贪吝惜,而断送了布施的舍心,必定会在当来之世,值遇贤圣的大善知识,就可以度过生死轮回的根源。这里面开示我们要能够广行布施,惠舍一切众生,不要轻易放弃布施的机会;因此菩萨们应当发愿:“愿从今身乃至成佛,……所修福业若多若少,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4)虽然菩萨布施的时候,要有抉择的智慧,不要护持破坏正法的团体去弘扬邪法;但是在布施行中,不应当去简择对方的种姓贵贱而起分别心,或者不愿意布施饮食给非佛弟子的外道,而使他们因为缺乏食物而丧失生命。而应该广为布施,而且要平等心;如果能常常透过布施,累积福德及修除性障,便能有机会值遇大善知识修学正法,实证解脱与证悟菩提。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261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