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要讲《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软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大乘起信论》卷1)菩萨在人间示现时,会如同众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学、成长、病痛等等,完全和一般人一样,然后再应用四摄法或六度波罗蜜,乃至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以大悲柔软心以及广大的福藏与智藏,来教导所应该化度的众生,使得众生见闻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正理,以及忆念如来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地究竟功德,来增长众生的善根。
上一集讲了四摄法与六度波罗蜜,今天要从一切菩提行缘开始讲。什么是一切菩提行缘?就是平常如何跟众生解说三乘菩提,这些行为的缘起,都叫作一切菩提行的因缘。也就是说,日常生活和众生接触的过程中,告诉众生什么是三乘菩提,当众生想要修证三乘菩提时,也善巧方便地教导他们,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证得三乘菩提,这些都叫作一切菩提行的因缘。意思是说,想要修证三乘菩提,就必须要有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也就是说,想要修证三乘菩提,就必须要有各种次法的配合才能证得。在《阿含经》中常常看见四个字,譬如《中阿含经》说“向法次法”,又譬如《杂阿含经》说“法次法向”,都是在说明学正法必须同时趣向法以及次法,两者都要兼顾,也就是说,学正法不能单靠一法,必须同时趣向法以及次法,才能有所成就。
什么是法呢?就是三乘菩提正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及佛菩提,函盖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什么是次法?就是次于三乘菩提的法,也就是修学三乘菩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譬如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等这些都是次法。为什么要修次法呢?因为次法能帮助我们证得三乘菩提,就好比说想要横渡到河的对岸,就必须要借助船只,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讲修习定力。定力很重要,定力是基础,如果没有定力,心识散乱,落在掉悔盖里,就无法证果,所以先要练五停心观,先把心调伏下来,心性调柔之后有了定力,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参禅才能得力。正觉所弘传的无相念佛,属于五停心观的念佛观,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来修持。无相念佛的修持方法,就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的入门方便,非常殊胜,可以训练学人拥有带着走的定力,于行住坐卧当中都有定力,这正是参禅所须要的动中定力。所以来正觉学正法的第一步,就是先学无相念佛,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就这样安稳地往成佛之道迈进。
接着说修除性障。什么是性障呢?就是五盖——贪欲、瞋恚、掉悔、睡眠以及疑盖。贪欲盖是说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贪爱;瞋恚盖是说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发怒骂人;掉悔盖,“掉”是说心高举、散乱,喜欢攀缘,“悔”是说后悔、悔恨,其实“悔”反而多了一个障碍,所谓悔箭入心,拔都拔不掉,所以有掉有悔表示功夫不好;睡眠盖是说昏沉、贪睡,喜欢赖床;疑盖是说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怀疑法、或怀疑真善知识。五盖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也会障碍学人修证三乘菩提,所以要伏除五盖。
接着说修集福德资粮。福德的范围很广,不单单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福德,举凡练定力、除五盖、护持正法、修三福净业等,都函盖在福德的范围里,也都属于次法的部分。什么是三福净业呢?《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佛开示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要修三福净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三福净业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至于深信因果,那也是学佛的基础,相信有三世轮回、因果业报,这样所作的一切修行,才得以功不唐捐。为什么会有因果业报呢?因为每个众生都各自有第八识如来藏在收藏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种,将来因缘成熟时,果报就会实现。譬如佛世时有一位阿罗汉,叫作牛呞比丘,为什么被称为牛呞比丘呢?因为他的脚长得像牛蹄,舌头比别人长,就好像牛舌一样,可以卷来卷去,每一次用过斋,他的嘴就在那边嚼着、嚼着,呃气又嚼着、嚼着,好像牛在反刍,所以就被称为牛呞比丘,反而他的本名大家都不记得了。他为什么会得到这个果报呢?因为往世嘲笑一个老比丘,老比丘年岁大了,牙齿都掉光了,吃食物时只能用牙龈磨呀磨,就好像牛在反刍一样,他供养老比丘之后说:“师父啊!您吃东西怎么像牛一样呢!”就这么一句话,五百世受这个果报。所以讲话时要善护口业,每一句话都有因果。
话说回头,次法就是《大乘起信论》说的一切菩提行缘,这是修证三乘菩提的基本要件,如果缺乏菩提行的因缘,那么三乘菩提的修证便无法成就。接着《大乘起信论》说以大悲柔软心,就是要以大悲心以及柔软的身段,应用四摄法与六度波罗蜜,以及各种菩提行的因缘来度化众生;如果以瞋心、刚强的心来度化众生,众生会觉得很难亲近,所以菩萨要以大悲柔软心来度化众生。
《优婆塞戒经》卷1,佛说:“一切善法,悲为根本。”悲能拔苦,有了悲心,就会想要去拔除众生的苦恼,所以菩萨要修大悲柔软心,使得自己可以作到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表示已经发起了菩萨性,生起了大悲柔软心,就可以渐渐成就六度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1,佛开示说:“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如果修习六度波罗蜜而不修悲,那六度波罗蜜的功德就生不起来;但是如果单单修悲,而不修六度波罗蜜,那又无法成就佛道。所以修悲以及修六度波罗蜜,两者都要具足才能成就佛果。所以菩萨以修悲为上首,想要修学佛菩提就要先有悲心,如果觉得自己还没有悲心,就要赶快去培养,悲心培养起来后就有了菩萨性,这样在六度上的修学才能有所成就。
《优婆塞戒经》卷1,佛接着开示说:【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优婆塞戒经》卷1)如果有人能修悲心,应当知道这个人便能毁坏累劫以来所造作犹如须弥山那样大的恶业,这个人不久之后将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他以悲心修习六度波罗蜜时所作的少许善业,将来所获得的果报都会犹如须弥山一样的广大。如果能确实修习悲心,就能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因为难施能施,所以布施时就能具足布施波罗蜜,由于具足布施波罗蜜,所以就能渐渐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修悲的目标,就是要作到三件事: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这三法能作到的话,表示已经有了悲心,就可以渐渐成就六度波罗蜜。
那么应当如何修集悲心呢?就先要了解什么因缘会生起悲心,也就是先要知道苦的因缘,再来修悲心。佛在《优婆塞戒经》说了三十六种苦的因缘,菩萨由于看见了这三十六种苦的因缘,因此生起了大悲心。这三十六种苦的因缘,在 平实导师著作《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解释,当心中生起了大悲心,心量广大之后,就有胆量来学 世尊的正法,也就是正觉所弘传的深妙大法——明心见性。也许有人说:“末法时代了,怎么可能明心见性?”然后又想:“我算老几啊!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呢?”那就是心量不够大,不敢求菩萨大法。也许有人发大愿说:“众生好可怜喔!我要去度众生。”但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5,佛说:“自疾不能救,何能救彼一切有情?”《维摩诘经》卷1,维摩诘菩萨也说:“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诸疾人?”自己都到不了彼岸了,如何能度人到彼岸呢?所以《大智度论》卷49说:“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大智度论》卷49)自己都不会游泳了,如何能救别人上岸呢?同样的道理,度众生之前必须自己先证悟,如果自己都还没有证悟,那要如何度众生呢?自己都不晓得悟是要悟个什么,也不知道三乘菩提的内涵,那要如何去利益众生呢?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发起大心要去度众生之前,必须先求开悟、亲证本心如来藏,才能进入佛法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才能自度与度他。
但是第一义谛妙法甚深极甚深,本心如来藏的亲证更是艰难,古时候禅和子寻访善知识,往往千里万里踏破多少双草鞋,二十年、三十年求一个悟字了不可得。《六祖坛经》卷1开示说,善知识有大因缘,能够度化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必须求善知识指示才能得见。佛在经中也一再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佛说:【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想要亲证大乘菩提妙果,有四种法要应当要知道:首先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然后听闻正法摄取正确知见,听闻之后还要加以思维整理,因为光是听闻不加以思维,那只是知识,思维整理之后,才是自己的思慧。然后再由思慧指导修行方法付诸实行,因此产生修慧;再由修慧转折升进,而证得大乘菩提。
所以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对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这里提供几个方法给大家参考:第一、真善知识不会破坏学人求悟的信心。如果有人说:“开悟啊,那是大菩萨的事!”这样的说法,会让学人失去开悟的信心,他不是真善知识。第二、真善知识能正确地教授参禅知见与方法,并且愿意帮助学人开悟。譬如能以宋朝 克勤圜悟大师与大慧宗杲的禅风,帮助学人克期取证第八识如来藏,这是真善知识;如果教人以定为禅,以虚空粉碎、大地落沉、一念不生为开悟,那是在误导众生,不是真善知识。第三、真善知识能指导学人悟后起修。真善知识本身不但明心、见性、过牢关,有禅定证量,也精通教门经论,能指导学人悟后起修。也许有人说,这样的大善知识要去哪里找呢?您来正觉就明白了。正觉设有禅净班、进阶班,还有增上班,有让学人学不完的如来藏妙法。第四、不能看表相。不能以在家相或出家相来判断真假善知识,因为大乘法只看证量,如果执著表相,就会与真善知识失之交臂,对面却不相逢,那就很可惜了!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