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49集

究竟忙些什么?(九)

由 正纬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个系列我们跟大家谈到的:究竟忙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对治这里面所产生的烦恼。

我们接续上一集所谈到的,最根本的就是佛教,基于佛教所建立的人生观,才能够真正的帮我们对治所有的一切的烦恼。并且这个人生观,所建立的人生观是一个可以可长、可久不会任意改变,让您不仅是这一辈子,并且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可以继续依循的一个很好的一个很扎实的人生观。那要建立这样子呢?其实只要您愿意,只要您愿意踏进佛教里面来,只要您愿意把您在世间里面,所修习、所养成的各式各样的这个憍慢之心,先把它放在门外,然后请您踏进来学习佛法的话,您就会发现:实际上 佛陀已经帮我们把进修的各式各样的方式都阐述了很明确了,整个学习的次第井然。各位不用担心说:“里面佛法深如海!所以我根本就不敢踏进去一步。”实际上,佛法的确深如海,可是 佛陀已经把修习的次第明确的教导给我们了,只要我们愿意以虔诚、恭敬的心按部就班的学,很快您就能够领略到:从佛法里面会对人生产生什么样根本性的影响,从而让您在面对现代生活的忙碌,乃至于再忙碌、再怎么忙碌的生活里面,您也能够常保自己的这个安定、没有烦恼的心。我们期待您也来领会!

当然就是踏进佛法来学的时候,我们上次谈到说,学佛法的时候,佛法有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教人如何解脱于烦恼;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教导大家如何能够成佛。当然,我相信观众朋友一般来说,听到“成佛”这两个字的话,当然就觉得说:“唉呀!离我们现在好遥远啊!所以我不如先学解脱就好了。”这个话也是没有错!实际上,各位将来如果学佛法了,您的老师必然会告诉您说,佛陀当年教佛法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顺序在教的。实际上,您刚刚觉得说:“成佛何期遥远啊!我不如先解决眼前的烦恼就好了。”这也正是一般人的心态。也正是两千五百年前 佛陀在弘法的时候,众生的心态也确实就是如此;所以 佛陀在弘法的时候,一开始教的,确实对于一般的大众教的,确实就是先教解脱道。并且,佛陀施设的许许多多的方便,这个方便呢可以在《阿含经》里面可以看到;那这些方便呢,可以让学习解脱道的人,很容易的在一生当中就会有所成就。所以解脱道其实呢,它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那至于说,成佛之道这件事情来讲,当然要谈到成佛的话,它就远远超过所谓的解脱的这些状况,学习的东西,要学的东西非常非常的多。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佛教的经典里面,讲“解脱”的部分的经典,其实占的分量还算是少的,很多的经典谈到的都是“如何成佛”。那是因为,当年 佛陀在教的时候,也在一部经典里面明确的说过,说:“所有教导大家解脱的这些书——这些经典,其实呢,只是要让大家透过这样的学习,知道自己原来就有这个能力可以对治烦恼,可以解脱于烦恼;从而对于 佛陀生起信心,对于佛法也生起信心。”这样有信心之后,佛陀并不是让大家就停留在那里,一旦生起了信心之后,自然而然这个时候就可以来教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佛了。所以这也就是 佛陀当年教导佛法的一个顺序。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了解到说,关于“解脱”的这类型的经典,就如同我们反复讲的《阿含经》这个经典,这个经典呢,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这个经典它的文字上面,跟许多的大乘经比较起来的话,不那么华丽、也没有那么讨喜!可是,这个里面所揭橥的这些“解脱”的证境,对于所有的人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你要能够知道里面的“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就算我们自己没有意愿在这个阶段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一步一步证到解脱果了,我们维持在家人的身分,然后我们继续学习大乘的佛菩提道;就算我们采取这样的状况,我们也必须要牢牢的分辨清楚“解脱里面谈到的状况是什么?”比方说我们谈到了“涅槃”,就千万千万不能把“随缘应对,没有情绪生起”当作是“涅槃”的境界。

当然就是说,您学佛法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反复的申论就是说:“《阿含经》所揭橥的解脱道,您千万不能偏废!”但是,如果认真讲起来的话,如果我们认真讲起来的话,其实大乘经典所揭橥的义理,才是《阿含经》得以成立的基础。这个应该要怎么去讲呢?我们用一个方式举例来让大家了解。我们说,就譬如说我们如果是煮菜来说好了,如果我们刚学煮菜的时候,我们可能都要一板一眼的要跟着食谱来。食谱告诉你说:要放什么材料、放多少量、什么时候放,每一关的顺序你都要按照那个食谱来做。如果你没有按照那个食谱来做的话,那对不起!通常你煮出来的菜可能就会失败了。所以我们说,刚煮菜的时候,实际上是要依据食谱一板一眼来做。这个就好像说,我们一开始在学习事情的时候,就必须要依照规矩先进行模拟、课诵,然后学习了然于心之后,真的把它学起来之后才能继续往前进。可是您一旦熟悉了、熟练了之后,慢慢的自己的信心也具备了之后,这个时候,请问:“您还需要一五一十的记诵食谱的内容吗?”显然这个时候您已经不再需要食谱了,因为您已经非常熟练了是吗!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你学法的第二阶段。接下来第三个阶段就是,一旦熟练了之后,并且不仅熟练而且更精通里面的道理了。意思就是呢,您由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从中间开始了解各种食材它的彼此相生相克的原理,也知道各种食材它的味道君臣佐使的道理;所以根据这些道理的,对于这些道理通透的了解之后,您再来做菜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您不仅不必依照食谱一五一十的来,而且你做出来的菜可以说可以随心所欲的搭配,只要您认为这些状况允许的话,那么您就可以随机的应变,然后创造出不同的这个菜肴出来。所以,以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就说:这个关键是在哪里?这个举例的关键在哪里?第一个,就是在于说学习,刚开始在学习的时候,“规矩”不可以偏废。你一定要先了解规矩、先遵照规矩,你才能够入门学;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规矩,光是放一堆食材给你的话,那你做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都是很糟糕的菜肴;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得依规矩来学,并且要知道规矩。一旦你深深的掌握了,能够掌握了里面的原理之后,那么变化之妙就存乎一心啰!所以,以这个道理我们来比拟看看,我们试着比拟,虽然不能够完全的一对一的比拟过去,但是我们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佛教里面关于“解脱”的这个道理,就如同是我们刚学做菜的时候,你要遵循的规矩。也就是我们刚才跟大家讲的,如果你在《阿含经》里面看到关于“涅槃”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描述的话,那请您要确实依循这样的基础。乃至于说您碰到大乘经的时候,在您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找到您的真心之前,您对于“涅槃”的解释,也应该尽量不偏离于《阿含经》里面关于“涅槃”的说法。这个就好像您做菜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按照这个规矩来。可是,一旦当您学佛法,当您跟随着善知识学习,没有慢心,学习了好一段时间之后,你终于有机会终于可以破参明心了!当破参明心的时候您找到了,所谓的“明心”就是找到了人人本有的那一颗“真心”。这个“真心”的性质,一定符合所有的般若系的经典,包含《金刚经》、《心经》所描述的这些状况,一定要完全符合,不能有哪一个字不符合的。那它都完全符合了之后,你才可以安下心说:“我真的找到了这个真心了!”一旦您找到这个真心之后,其实您就已经对于这方面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这个“熟练”,开始进入“善巧”的这个状况。特别是说,当您一旦确实的按照般若经的开示,然后找到了真心之后,再来反观、再来看看《阿含经》的文字之后,您一定会发现:您所找到的这个心,虽然是依照着般若系的经典像《金刚经》、《心经》所找到的;可是祂的性质,跟《阿含经》所描述的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什么地方有出入的。当您一旦确认了这一点之后,当然,接下来您的学法的步伐不会停在这里,您一定会继续想学下去,因为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这类型的经典,谈到的还是这个“真心”大致的样貌。至于说,这个真心呢再深入下去有什么样的样貌?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德呢?那这些东西,当然就是接下来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往前去学习的。那当您在这个开悟的基础上面一步一步去学习的时候,您就会发现:您现在已经是迈向于“善巧”了。所以等于是说,您对于其中原理的掌握已经非常清楚了,当您这个原理掌握已经非常清楚的时候,回过头来再来看看,再来看看《阿含经》的时候,您就知道说,《阿含经》解脱的道理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实都是因为有这些基础的原理在。正因为有这些基础的原理的支撑,所以《阿含经》所讲的这些“涅槃”的境界,才跟一般外道所讲的大大的不同!也跟一般外道的所谓的“一切都虚无”的这个观点呢完全不一样!也跟我们一般世间人所讲的“一切随缘啊”大大的不同啊!

所以,我们等于是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家说,佛法里面包含了“解脱”的层面,也包含“成佛”的这个层面。而成佛的层面它既深又广,远远超过了解脱的层次;并且,成佛的(我们把这个成佛这个部分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里面所蕴含的这些原理、这些义理呢,恰巧就是支撑着“解脱道”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如果说佛菩提道不存在了、不成立的话,那么解脱道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当您学到了解脱道的基础,然后接下来学这个大乘的佛菩提道之后,然后等到您开悟明心反观这一切的时候,您会发现说:所有一切的佛法,其实全部都是含摄于成佛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这个其实用一个更简单的眼光去看说,解脱跟佛菩提道从来都不是一个分开来的两个道路,因为我们只要想想看一点,您看看 佛陀成佛了,请问:“佛陀有没有解脱呢?”当然有吧!所以,既然 佛陀成佛了就解脱,当然这个“解脱道”是完全包含于“佛菩提道”里面。这个也就是大乘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难能可贵的地方。所以当然就是说,这个大乘佛法呢,我们每一个有雄大心志的人,如果您要进来学佛,不是只是要学如何解脱烦恼而已,而是要希望能够学到说将来也能够跟佛菩萨一样,不仅能够悠游自在,而且还能够帮助许许多多的人的话,当然“大乘佛法”是您的不二的选择。

不过,我们反复的申论,我们反复的申论:这个“解脱道”跟这个“大乘佛菩提道”的关系;我们还是要不断的提醒大家,虽然说佛菩提道——大乘的佛菩提道是一切的基础,可是各位千万不要把《阿含经》所讲的这些解脱证境给偏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比方说关于《六祖坛经》里面的“不思善、不思恶”这件事情,我们前几个讲次有说过,这件事情有许多人都把它用世间的角度去解释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六祖坛经》所谈的状况是“真如佛性”的状况,特别又是讲“真心”的状况。所以像这类型的描述的字眼,你应该要等到你开悟明心了之后,才能够正确的理解它的意思;没有开悟之前的话,我们宁可谨慎保守以对。又比方说同样的我们说,比方说有一句大家常常引用的“何期自性如是清净”,“何期自性如是清净”这句话,这句话我们也听过不少人对这句话用非常特别的方式去理解,比方说有人理解的方式就是:希望我们息却了攀缘的心,然后不要再加更多的妄想;碰到事情的时候,希望不要生起过多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随缘”。那用这样的方式“随缘应物”的时候,那他就说:“这样子的话,我们把这些意识的妄心,尽量把祂减轻了之后,剩下来所呈现的就是所谓‘本觉的自性的光明’,那我们依照这个自性的光明待人处事,不就充分显现了‘何期自性如是清净’吗?”但是,我们同样的也要再次跟大家说,“何期自性如是清净”的这句话的解释呢?也是一样完完全全紧扣着“真心”来说的,是扣着“真心”来说的。您如果开悟了之后,开悟了找到“真心”之后,您可以在开悟的当下来检视,自己去体验看看这个自性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的清净!可是如果你还没开悟之前,你说:“我不要生起额外的情绪,我就随缘应对。”这样子的自性叫作清净的自性吗?我必须要很抱歉的告诉观众朋友们,这样子一个我们自以为是清净的应对外境的方式,如果我们老老实实的按照《阿含经》所告诉我们的解脱证境一一去检视的话,你马上就可以发现:这个所谓的“随缘应物,不起情绪”的这个状况,其实离《阿含经》所讲的“解脱”是很遥远的!既然离《阿含经》的解脱境界就这么遥远了,又怎么能说这里面是如何的清净呢?您可千万别说:“唉呀!我现在谈的是大乘佛法的境界,我不跟你谈二乘佛法的境界。”可是我们刚才就已经讲了,我们说《阿含经》里面所揭橥的这些解脱的状况的话,在大乘经里面是完全和合一致的,中间没有任何的谁高谁低的问题。只要是我们谈到说关于修学上面的这个“解脱”来讲的话,比方说“无余涅槃”这件事情来讲,不管您在二乘的佛法里面学解脱,或者在大乘佛法里面学成佛之道的话,那么对于“无余涅槃”的解释的话,始终都没有任何地方有任何歧异的。所以,以这样的论点,如果您告诉我说:“我是从大乘的角度来看”的时候,那么我们必须要很抱歉的告诉您说:“您很有可能已经误解了大乘的这件事情。”已经误解了大乘的所谓的“自性何期清净”到底讲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请您务必保守以对。

又比方说,我们之前谈过的“众生皆有佛性”的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另外一个很常被引用的典范。因为大家都觉得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放下执着了就是成佛了。”那很多人就说:“比方说,我今天碰到了哪一状况的时候,我不要执着啊!比方说我碰到了某一件这个关卡的时候,那我在犹豫到底该前进还是该后退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不执着,顺应着这个环境作,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随缘”,那这个不就是顺着去放下我们的执着,顺着众生本来就有的本觉佛性去做了吗?”我们同样也要告诉大家,这里讲的“佛性”,众生本有佛性这件事情,谈到的是众生,一方面谈的是说,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能;另外一方面谈到的是说,将来众生如果按照大乘成佛之道修习的话,总有一天可以能够亲眼见到佛性在眼前展现。但是不管如何,这些讲的状况都不是您放下,所谓的放下眼前的执着,就可以立即去体验到这个佛性的;因为您所放下的执着,如果放在《阿含经》的范畴仔细去衡量一番的话,您会发现:您放下的执着,其实离《阿含经》的解脱境界还远的很!那既然离《阿含经》的解脱境界都还这么远的话,您又怎么可能在您不执着前进或后退的同时,就可以见到佛性呢?所以这个中间可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那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谈到这里,剩下的内容我们下一回再继续跟大家分享。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047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