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第11集

说通概说(中)

由 正光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说明声闻的人无我智,主要是观察五阴十八界虚妄,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入了无余涅槃;然而要能够入无余涅槃要从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下手。前面已经说四圣谛的内涵,今天要谈的是四念处观、八正道。

首先要谈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就是观察自身,不论身内、身外没有一处是清净的。这个色身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所吃的米饭蔬菜等和合而成,其中父精母血以及米饭蔬菜等等都是由不净的大地所长养的,有哪一个是清净的?没有一个是清净的。再说这个色身里面屎尿一堆,有哪一处是清净的?没有一处是清净的。所以说这个色身好像是活动厕所一样,大家带着它满街跑。由于众生不了知色身虚妄及不净,尽在这个色身上作种种庄严。譬如女众喜欢漂亮,希望能够永远青春美丽,就在脸皮上不断地抹胭脂粉;又譬如老了有皱纹,希望没有皱纹,所以去拉皮,去打肉毒杆菌,看起来可以不老、没有皱纹;然而在活动厕所所作的种种庄严,本质仍然是污秽不净的,有什么好庄严的?由于众生不了知,就在活动厕所表面作种种庄严,这不是很颠倒吗?因此,声闻人观察这个色身如同活动厕所一样,如同毒蛇猛兽一样,非常不净,避之唯恐不及;既然观察自身不净,比量推之,观察别别有情自身亦复如是,都是不净的。能作如是观,名为观身不净。

接下来是观受是苦。凡是有任何觉受都是苦,而且是剎那变异的、不长久。受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推而广之有五受,也就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其中忧受是从苦受而来,喜受是从乐受而来,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但是不论是三受、五受,都是依附色阴、识阴而有,色阴、识阴本身是生灭法,更何况依附色阴、识阴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法!既然受阴是虚妄法,当然是苦,所以声闻观察受阴是苦不是乐。

可是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行者,非但不知觉受是苦,反而乐在其中,这不是很颠倒吗?譬如有一位名满国际的坦特罗佛教行者,在他的书上这样写着:

【在无上瑜伽中,有讲到喝酒、吃肉的问题,而这是与男女结交有关系的。其中谈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男女的结交问题,也就是双身的问题。以瑜伽者来讲,如果他是男性,他所依的就是佛母,瑜伽者若是女性的话,那她所依的就是佛父。也就是说,佛父佛母是互相依靠的。为什么呢?因为经由身躯的结交之后,粗分的意识和气流会慢慢的缓和下来,渐渐的消失了!而为了使达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须产生大乐才有办法,为了能永恒的保持这个大乐,所以他的精液绝对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办法运用这个精液!】

从这位坦特罗佛教行者说法可知,不仅要饮酒吃肉,而且所谓的无上瑜伽,就是与女人性交时常保持性高潮不退而精液不漏的“大乐”,不仅自身已堕入欲界男女最重贪而不知,而且还堕入剎那剎那变异的觉受当中。像这样一直想保持性高潮快乐觉受不退的说法,与 释迦世尊所说“观受是苦”完全颠倒;所以坦特罗佛教所说的法根本不是佛法,名为邪淫外道法。

接下来谈的是观心无常。凡是能够作种种观察的心是无常。为什么?因为这个心是意识心,它是剎那变异的,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不是常住法。在睡着无梦、昏过去了、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阶位)、无想定、灭尽定,一定会消失;此外,在重度麻醉时意识也会灭的,唯有待麻醉剂渐渐消退了,意识才会渐渐苏醒过来。因此,这个能作种种观察的心是意识心,本身是虚妄法、是无常法,所以说观心无常。

可是坦特罗佛教行者不知道意识是无常法,却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法,以此误导众生落入常见外道中。譬如有人在他的书上主张:“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是否有当下的意识,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是的,那就是本觉……”也就是说,这位行者将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短暂剎那变异的断际灵知心当作是常住法,是不如法的。所以说,这位坦特罗佛教行者说法,与 释迦世尊所说的观心无常完全颠倒。

接下来谈观法无我。为什么诸法不是真实我?因为诸法是借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本身不是常住法。譬如你能够看见前面有一盆花,它是在你眼根接触色尘的花,因此在你的视网膜出现了一个倒影的花盆;借着扶尘根的神经传递,在胜义根掌管视觉的地方出现正的而且不是倒立的花盆影像;然后眼识的见分去分别花盆的青、黄、赤、白之显色,在眼识分别同时,意根也触法尘,法尘是五尘上的细相,不是前五识所能分别的。譬如眼识能够分别显色,却是无法分别形色、表色、无表色;耳识仅能分别声音,但是声音的实质内容,譬如水声、下雨声、鞭炮声等,耳识是无法分别的;乃至身识仅能分别冷、暖、涩、滑等相,究竟有多冷、有多暖、有多涩滑等等,身识是无法分别的;因此,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意识统统分别,所以在眼识分别同时,意根也触法尘而出生了意识。意识不仅能够分别前五识的粗相,也能够分别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由于意识能够作详细分别,所以才有吾人所知的诸法出现了,也就是说,当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分别完成了;知道这是花、这是佛像、这是摄影机等等;这些花、佛像、摄影机等等,就是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它可以为大众现前领受及体验的,也是借着五阴十八界的缘才显现。前面已说五阴十八界虚妄,更何况是依附五阴十八界而有的诸法,当然更是虚妄,不是真实法,所以观法无我。

声闻的法无我智就是三法印的诸法无我,亦即是声闻人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验证人无我以后,于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所辗转出生的诸法无有不坏的我,由是断尽我执、我所执成阿罗汉。所以说声闻的法无我智,是以人无我智为基础而观察诸法虚妄而得的。然而声闻知道诸法是借着种种缘而出生,它是虚妄法;可是声闻觉得诸法是真实存在的,深恐被五欲六尘所引而下堕三恶道,所以对五欲六尘非常恐惧,如同毒蛇猛兽一般,因此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生。

接下来谈八正道,也就是八种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方法能使声闻人灭除烦恼的现行而成就初果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尽成四果的阿罗汉,永不在三界现身意,入无余涅槃。然而这八种内涵如果要一一说明,将会耗费很多时间,因此在此不多说了。如果各位菩萨想要知道里面的种种内涵,请到正觉同修会共修,正觉同修会的亲教师们会为各位菩萨作很详细的说明。

然而,声闻入无余涅槃是断灭空吗?因为阿罗汉有所疑,就会请问 佛。佛则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这有经典记载为凭,《杂阿含经》卷十 佛的开示:“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十)解释如下:尔时,佛告诸比丘:“众生在没有开始的生死当中,因为无明遮盖,贪爱的结使缠缚,导致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最主要的是不知道苦之所从来的本际。”

世尊告诉我们,声闻知道有一个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可是一般众生因为无明所缠缚,不知道有一个本际的存在,所以一直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也就是 世尊在《阿含经》开示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我”。这个我不是世间众生所认知的我,因为世间众生所认知的我是意识心不是真实我;可是这个意识心也不异于我,因为祂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摄属于真实我,所以不异于我;这个意识心与真实我两者和合运作,所以不相在。由 世尊开示可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灭尽一切诸法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

此外,佛在《四阿含》也说: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这个如,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也是指无余涅槃本际,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我;独处于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中。正如《心经》开示一样:“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由 世尊种种开示告诉我们,只因为阿罗汉今世想要入无余涅槃,不再利益众生,因此 佛只告诉声闻人如何断我见、我所执、我执,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并没有明白告知无余涅槃本际、我、如之第八识详细内涵。因为声闻人相信 佛语开示,以及依照 世尊教导,如实去断我见、我所执、我执成四果的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此外,阿罗汉也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不在三界现身意,独处于无余涅槃极寂静的境界中。

接下来谈的是缘觉的人无我智。缘觉主要观察十二因缘,进而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成为辟支佛而入无余涅槃。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集成一大苦蕴。”(《毘婆尸佛经》卷一)但是要观察十二因缘前,一定要先观察十因缘,否则容易堕入断灭空中,有无穷的过失存在。

有关十因缘的经文开示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曾听到 世尊这样的开示: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告诸比丘:“我释迦牟尼佛回忆过去未成佛之前,独自在一个安静、没有吵闹的地方,专住一意地深入思惟,作这样的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死跟着出现了?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当时正确地思惟‘生’这个法时,有了如实、不间断的正见:‘因为生的缘故,使得老死的现象出生了;因为生的缘故,就有老死出现。’就这样详细一一观察与思惟:生的缘由是有,有的缘由是取,取的缘由是爱,爱的缘由是受,受的缘由是触,触的缘由是六入,六入的缘由是名色;接着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生了?’正确不间断思惟的结果:‘是因为有一个识——这个识叫作入胎识,所以名与色就有了;因为有入胎识缘故,所以才会有名与色出生与存在。’因为这样思惟的结果,到了这个识就必须退回来,不能再往前推溯超过这个识;也就是缘于入胎识才会有名色,缘名色才会有六入处,缘六入处才会有识阴六识对六尘的触,缘于六尘的触才会有三受或者五受,缘于三受或五受才会有对十八界的贪爱,缘于对十八界的贪爱才会有取,缘于取才会有后有的种子,缘于后有的种子才会有未来世出生,缘于出生才会有老、病、死种种苦恼,种种苦出现就是这样子啊!纯粹的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十因缘观察完毕后,佛接着开示十二因缘,内容如经中开示:【“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当时这样想:“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就会使老死灭除?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老死跟着灭除?”就正确思惟,出生了如实、不间断的智慧:“因为出生灭除的缘故,老死也就跟着灭除了”;以此类推,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同以前广说一样。我又再思惟:“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行灭除?什么法灭除的缘故,可以使行就跟着灭除?”正确思惟,如实、不间断的智慧出生了:因为无明灭除,行就跟着灭除了;灭除了无明,行就会灭;行灭,后世的识阴六识就跟着灭;识阴六识灭了,名与色也就灭除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灭;六入处灭了,六尘的触灭;六尘的触灭了,三受或五受灭;三受或五受灭了,自我的贪爱灭;自我的贪爱灭了,取就灭;取灭了,后有的种子灭;后有的种子灭了,后世的出生灭;后世的出生灭了,老、病、死、忧、悲、恼苦也就跟着灭除了;老病死忧悲恼苦灭除了,纯大苦聚的五阴也就跟着灭除了。】

从上面十因缘、十二因缘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十因缘的识就是“入胎识”,十二因缘的识就是“识阴六识”,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分清楚,以免将断灭的意识心当作入胎识,不仅无法成就缘觉菩提,而且还成就常见、断见外道而不知。

由于缘觉是在蕴处界观行,了知蕴处界虚妄,发起了人无我智;也由于缘觉在十因缘、十二因缘深观,证得诸法无有恒常不坏的我,都是缘起缘灭,因此发起了法无我智;由于缘觉自己发现有一个入胎识存在,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因此,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而入了无余涅槃。

说到这里,时间也快到了,因此做个总结:四念处观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法都是无常变异法,所以不是常住法。由于声闻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如、真实我存在,所以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自己知道十因缘的识就是入胎识,十二因缘的识就是识阴六识;因此也如声闻人一样,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入胎识存在;因此如同声闻人一样,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愿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无余涅槃。

说到这里,时间到了,就此结束。下一集将进行“说通概说下集”,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962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上一集下一集